微信扫一扫
城西村贫困户谭亮添即将住进新房。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新房装修得差不多了,争取春节前搬新家、住新房。”1月22日,望着110平方米的新房子,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贫困户谭亮添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城西村是省级贫困村。去年,该村在帮扶单位市住建局的帮扶下,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今,贫困户不仅建起了新房子,还承包了果园,日子越过越好。
41户村民实施危房改造
城西村下辖25个村民小组,村民3100人。其中,相对贫困户共48户150人,2015年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仅3769元。
谭亮添一家长期居住在面积仅50平方米的泥砖房里,生活条件艰苦。为了尽早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城西村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多亏了帮扶单位,要不然建新房的事想都不敢想。”谭亮添告诉记者,他父母年迈,且父亲残疾,两个小孩还在读书,家庭经济困难,没有钱建新房。如今,不仅新房建好了,而且春节前就可以住进去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去年以来,我们积极推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包括谭亮添家在内的41户村民实施了危房改造。”市住建局驻村干部段利彪告诉记者,该村还加快实施村委会办公楼改造、村文化广场建设、村道硬底化、路灯安装、光伏发电等民生实事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这些青枣很甜,马上就要上市了。”看着一个个用塑料袋包裹着的大青枣,贫困户谭火才喜上眉梢。城西村有一个300亩的青枣园,谭火才受雇看管果园,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
与谭火才一样,村里还有4户贫困户在果园里务工。“感谢帮扶单位让我们在村里打理果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谭火才告诉记者,他还承包了30亩地种植香蕉。
“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以种养和务工为主。”段利彪告诉记者,城西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共有35户,为了尽早实现脱贫目标,该村按照 “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做到“长短结合、种养循环、产销相融”,着力在畜牧业、种植业等方面下功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例如,利用村里高标准农田较多的优势,引进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水稻优质品种,增加农户收入;引进绿海绿化苗木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种植园林苗木,带动农户发展。同时,整合现有果场资源,成立专业农业合作社,带动果农脱贫。
“一批产业项目的落地将推动种植业、畜牧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段利彪介绍,该村目前形成的几个支柱产业,预计带动全村农户收入增长30%以上,实现特色产业富民目标。
本报记者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