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农技人员在县城塔山公园消杀红火蚁。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吴晋翔
近段时间天气回暖,家住平陵镇的市民林先生向记者反映,在金龙大道电信局旁绿化带出现红火蚁蚁群,他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不小心踩到蚁巢,被成群的红火蚁蛰伤并导致身体过敏,希望县有关部门能尽快开展消杀行动。
记者日前从县农技推广中心了解到,红火蚁在每年的3、4月份和9、10月份繁殖比较多,近期天气潮湿闷热,有利于红火蚁活动和繁殖。群众若发现红火蚁可向属地部门或乡镇反映并寻求帮助,也可以到镇农技推广站或村委会免费领取药物开展灭杀工作。
有人被蛰致皮肤瘙痒化脓
被蛰伤的林先生告诉记者,日前他在平陵镇金龙大道电信局附近的绿化带旁等公交车前往龙门县城,一不小心踩踏到了红火蚁巢,成群的红火蚁向他发起攻击,其中有几只还顺着裤管钻进大腿,蛰伤了他大腿上多处皮肤。
最初,林先生不以为然,认为被小蚂蚁蛰几下没什么。没想到几个小时后,被红火蚁蛰伤的皮肤开始红肿,又疼又痒,后来发展至全身过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林先生立即去医院就医,在打针并服药后病情总算得到控制。“没想到小小的红火蚁竟然这么厉害,幸亏及时就医,不然估计麻烦就大了。”林先生心有余悸地说,事情发生后的五六天里,他的伤口处仍有芝麻大小的脓包,不时还会出现瘙痒症状。
根据林先生提示,记者来到金龙大道平陵电信局旁绿草茵茵的绿化带中,果然发现了一堆红火蚁建筑的土堆。用棍子掀开土堆,只见下面成千上万的红火蚁涌动,让人感到头皮发麻。记者在现场看到,绿化带附近还有几个类似的土堆。由于土堆比较小,比较难发现,在此等候车辆的市民稍不留意就容易“中招”,被红火蚁蛰伤。
居住在附近的晨光村村民刘阿婆表示,红火蚁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在当地出现,当时在她家的农田和菜地上有一坨凸起牛粪状的土堆,一不小心踩到后,红褐色蚂蚁就会爬出来攻击人,被蛰的伤口一个星期都难痊愈,严重影响耕作,后来才得知这是红火蚁,属于外来入侵物种。
每年发放灭蚁药剂4.5吨
记者从县农技推广中心了解到,自2006年龙门县发现红火蚁以来,其蔓延较为迅速。红火蚁属于杂食性昆虫,对人类有一定的攻击性,对农业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一定威胁,抓好红火蚁防控是农业生产上的重头戏。
为此,近年在市、县财政支持下,该部门每年采购红火蚁药剂约4.5吨,分发到各乡镇农技站及村委会,开展全县范围的红火蚁防控。为推动防控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县农技推广中心每年还建设1个防控示范区进行重点防控,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成立防控专业队,通过举办培训班、派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引导群众进行防控。同时,对县城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如龙门中学、龙城三小、龙珠广场、塔山公园等区域进行重点监测防控。
县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红火蚁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传播途径多,通过自身爬行、短距离飞行和随水流等途径自然扩散,但主要是通过受蚁巢污染的垃圾、种苗、盆栽植物等含有土壤的园艺产品、草皮、土壤、堆肥、农耕机具设备、货柜、车辆等人为远距离传播,疫情易于反复,难以彻底根除。因此红火蚁的防控工作必须进行统防统治,通过广泛宣传,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红火蚁防控扑杀,提高群防群控意识,做到发现一处,扑杀一处,全方位防止红火蚁疫情蔓延。
“红火蚁可防可控,只要灭杀药品投放到位,便可有效清除红火蚁蚁巢。”该负责人表示,红火蚁在每年的3、4月份和9、10月份繁殖比较多,近期天气潮湿闷热,红火蚁活动进入频繁期。
知多D
红火蚁
红火蚁大小与一般蚂蚁相近,呈棕红色到棕褐色,身体中胸与腹锤节之间有2个明显的腰节。红火蚁蚁巢成明显隆起的土堆,巢内呈蜂巢状结构。在蚁巢受到干扰破坏时,红火蚁会迅速攻击入侵者。
被叮咬后这样处理
人被红火蚁叮咬后,会出现疼痛、瘙痒、红肿等症状,可用肥皂水清洗,并进行冰敷处理,然后将清凉油、百草油或皮康霜等及时涂抹患处。少数体质敏感的人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注意被红火蚁叮蛰后,若伤口出现脓包,不要弄破脓包,防止第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