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帮扶单位为城西村制定种养补贴计划,对贫困户开展精准帮扶。 本报记者袁 畅 摄
无动力污水处理工程、绿色节能型便民服务中心、光伏发电项目、太阳能路灯……走进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一个个现代绿色节能项目让人目不暇接。
城西村是省级贫困村。去年,该村在帮扶单位市住建局的帮扶下,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结合该村地理环境优势,主打绿色节能牌,因地制宜谋划脱贫致富路。
计划开工建设无动力污水处理工程
近日,记者走访城西村看到,该村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已封顶,正在抓紧装修,一旁的村委会办公楼也在升级改造。
“这些项目都是节能型建筑,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减少建筑能耗。”市住建局驻村干部段利彪告诉记者,该村村委会办公楼改造和便民服务中心是按照国家和省建筑节能标准设计的,通过节能、节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等综合手段、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和对周边环境影响,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例如,该村文化广场建设时充分利用旧建材,减少建筑垃圾。广场40%为绿色种植区域,不仅美化环境,而且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减少噪音污染。
为了节能降耗,城西村还安装了140盏太阳能路灯。村委会办公楼等屋顶部分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该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户。
“我们正计划开工建设无动力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段利彪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后能满足该村300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经处理后的水含多种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成分,可直接灌溉农田。
段利彪说,截至目前,该村便民服务中心大楼、文化广场、村委会办公楼改造等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今年下半年陆续投入使用。
种养补贴奖励变“输血”为“造血”
“现在,我们种田养鸡还有补贴拿。”看着自家院子里的80只走地鸡,贫困户汤国平喜上眉梢。原来,汤国平与龙门县农业龙头企业顺喜来米业签订了合同,由帮扶单位出资为他购买优质谷种,种出的大米由企业高于市场价进行回收。此外,汤国平每获得1000元收入,帮扶单位再奖励100元。
在帮扶单位帮助下,汤国平家一边积极发展种养业,一边通过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年下来,家庭年收入超过8万元。
“贫困户每养一只鸡、每卖一斤粮,都有相应的奖励。”段利彪说,为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种养积极性,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帮扶单位根据3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种养补贴计划,每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最高可获3000元奖励。此外,该村还组建了党员带头致富互助队,针对种养、经商、建筑施工等行业,对贫困户开展精准帮扶。
“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以种养和务工为主。”段利彪告诉记者,城西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共35户,为尽早实现脱贫目标,该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做到“长短结合、种养循环、产销相融”,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将推动种植业、畜牧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段利彪介绍,该村目前形成的几个支柱产业预计带动全村农户收入增长30%以上,实现特色产业富民的目标。
本报记者袁 畅 实习生林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