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湛若水一生赞助兴办书院40多家 活跃于龙门设县前后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湛若水一生赞助兴办书院40多家 活跃于龙门设县前后

转载 2019/07/03 16:17:1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惠州网 作者:龙门视窗 7222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2014年12月,广州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出炉,共八位人物入选,排在首位的是湛若水。湛若水(号甘泉),增城新塘人,生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弘治五年(1492)在乡中举,次年上京应试,落第而归。明弘治七年(1494),湛若水往江门拜陈白沙为师,潜心苦读,终于感悟到求知秘诀。陈白沙临终前将江门钓台作为衣钵赠湛若水,湛若水遂成“江门学派”的新掌门人。

  湛若水活跃的年代,正是龙门设县前后。明弘治九年(1496),朝廷析出增城地和博罗一小部分地方设立龙门县,从地缘、文化层面上看,龙门与增城有着最亲密的“血缘关系”。出生于增城的岭南学术巨匠湛若水,其影响力辐射至龙门是自然的事情。湛若水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堪称献身教育事业的典范,毕生热心赞助兴办书院四十多家,还解囊为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馆谷”资助学生,培养出三千多名学生。

 

  位于增城广场的湛若水像。本报资料图片

  《龙门县志》记载湛若水与龙门学生逸事,从中可窥一代大学者对一方民风影响

  湛若水创建的书院、理学教学馆遍及岭南内外。清初屈大均 《广东新语》记载:“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小宗大宗有义田、有合食田。相士二千九百余人,于增城、龙门则有明诚、龙潭馆谷。”屈大均对湛若水节衣缩食、捐资助学的义举大为赞赏,同时特别说明,湛若水在增城、龙门两地建有理学教学馆。

  湛若水一生讲学长达五十五年,临终前仍讲学。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十日,九十五岁的湛若水偕门生钟景星、张潮到龙门龙潭馆讲学。次月,湛若水在广州禺山精舍与世长辞。

  湛若水在创立的龙门龙潭馆,由于史料语焉不详,具体位置已经无考。湛若水众多弟子中,龙门籍的学生肯定不少,但也由于年代久远,已难以查证。不过,清代康熙和咸丰 《龙门县志》,记载了一则湛若水与龙门学生廖简的一则逸事,成为佳话,以此也能窥见一代大学者对一方民风的影响。

  明代中期,龙门沙迳功武人廖让娶吴氏为妻,生二子廖焸、廖升。吴氏27岁的时候,丈夫廖让去世。廖焸娶妻子陈氏,生一子名廖新。陈氏25岁的时候,丈夫廖焸也不幸病逝。婆婆吴氏和媳妇陈氏,均贞守不渝,恪守闺门清规,孀守而终。后来,廖让的孙子廖简追随湛若水学习的时候,将此事记下呈交给湛若水,希望老师能题字作序,没想到一求就是三年,原因是湛若水“倦于言”。湛若水最后被廖简真诚打动,写下《跋双节堂卷》,为她们的居所题名“双节堂”。

  湛若水《跋双节堂卷》全文为:或曰龙门廖氏有双节焉,姑吴曰“冰清”,妇陈曰“玉洁”。曰:然则有优劣乎?曰:谓冰愈于玉可乎?独恨其为妇女也,使为男子,必将为贤士大夫也。孔子曰:“十室之五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使为男子而好学焉,必将为圣为贤,而不但为一节妇以名于世而已矣!廖氏之孙简从予游,致此卷于小瀛者三年矣,予固慕之而倦于言。辛已仲冬,予以起取将北上,简致书恳之,遂书此以归之,俾为女子者知所以法,为男子者知所以学云尔。

  在这短短二百零五字中,湛若水称吴氏“冰清”、陈氏“玉洁”,感慨地认为她们若是男子且勤奋好学的话,必将为圣为贤。湛若水最后道出了题跋的目的,“女子者知所以法、为男子者知所以学”,透露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学者之风。

  增城龙门,山水相连,人文相近,湛若水犹如甘泉,润泽一方

  关于“双节堂”的故事,至今在功武流传。令人吊诡的是,廖简也英年早逝,他的未婚妻也为其孀守至终。廖简十七岁时为诸生,十八岁应岁试死于广州。此前廖简已给增城石滩人、十八岁的吴氏下了聘金,廖简死时,吴氏尚未过门。当廖简棺椁从广州回乡路过增城石滩时,吴氏闻之,赴水以殉,遇救未死,遂扶棺回夫家。廖简下葬后,她结庐墓侧以守。县令呈报上级请予表彰,官署下令为吴氏建贞节亭,挂上匾额,以示表彰。吴氏自十八岁在廖简墓旁守贞,直到六十岁才回到夫家居住,又过了十二年才逝世。廖简的未婚妻,一生踽踽独行,真应了湛若水的教诲之言,“能嗣双节徽音”。

  增城龙门,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增江自龙门流至增城,而增城湛若水,人如其名,以自己的心血逆流而上至龙门,犹如甘泉,润泽一方。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