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县功武村,随处可见红砂石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县功武村,随处可见红砂石

转载 龙门视窗2019/02/23 16:37:0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惠州龙门文化 878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古建筑物有很多历史符号

五宅围将围屋与广府民居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

走进功武村

随处可见由红砂岩条石构建的建筑物

五宅围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惠州市龙门县辖下的龙华镇功武村。功武村建村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居住在功武村的是廖氏一族人,廖氏族人来自江西,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廖氏先人廖剩甫从龙门的菱角塘迁往功武开居,因祖先皆以武功文德起家,遂赋新家地址为功武村,廖剩甫是功武村廖氏族人的开居祖。

功武村现存的古建筑物中,以五宅围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完整。五宅围是由廖氏四世祖廖兰窗之五子云谷(明代秀才)所修建,所以取名为“五宅”。这是一座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约有400年历史。五宅围建筑占地面积约9200平方米,以进士第、碉楼为中轴线,其两侧建民居住宅。


沿中轴线上的五进五开间的进士第(俗称官厅),通面阔23.6米,通进深56.3米。头进面阔五开间,是红砂岩石墙基,水磨青砖墙面,人字风火山墙,屋顶用狮子、博古图案装饰,屋檐下墙壁有精美的砖雕、灰塑。左右为廓通二进,中间为天井,二进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十三架用三柱后墙承重,后金柱间有木屏风。堂中悬挂一块木质“菑畬堂”横匾(菑畲,耕耘的意思)。三进为祖堂。四五进为住宅房屋,需由屋旁小巷进入。进士第两侧以小巷相隔,分别为民居住宅。

红砂岩,在五宅围随处可见。五宅围的一个侧大门整个门面是由高约六七米、12层的红砂岩条石筑成,里面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红砂岩的墙基。建筑物的门框和窗框也有不少是由红砂岩构成。


     

五宅古堡


在五宅围的后方,是一座高约20米的五宅古堡。五宅古堡的大门也是用约两层楼高的红砂岩条石筑成。青砖砌墙到顶,整个古堡方方正正,没有大窗户,每层楼只有数个由红砂岩石条构成的小洞口作为采光的小窗眼,看上去格外严实牢固。


  据了解,功武村村民当初修建古堡,一为了防洪,功武村地势低,古堡是全村惟一的制高点,洪水来时村民搬到高处避水,古堡是最好的选择;二为防打劫,旧时政局不稳,遭遇袭击时,村里人便只能凭古堡的居高临下来进行防御和守卫。古堡的每一层空间都被分割为多个小房室,据说当时古堡住得下整村人。

后来,村民都过上了太平日子,村里人按照习俗,把古堡改为“红楼”。待嫁的姑娘要在城堡里呆一个月,学习裁剪刺绣等女红活计,并把身体养好,体会离家日子的艰难。

这座“红楼”随处可见红砂岩,名副其实是“红楼”。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位于功武村的东隅,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四进五开间的清代建筑。

廖氏宗祠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由花岗岩构成的平台。门前建这样的平台有何用处?一位省专家说,这两个平台是为前来化缘的和尚准备的。从前当官的和有钱人家,不时有和尚前来化缘。根据传统,和尚是不能进入祠堂,但又不能让和尚直接睡在地上,因此大户人家专门在祠堂两侧,修建了平台供和尚休息。

  廖氏宗祠内,吸引省专家目光的是庭院内的一个接旨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表示,一般人家是不可能接到圣旨的,只有官员或望族家庭才有可能接到圣旨。廖氏族人在祠堂庭院内专门修建了一个接旨亭,说明廖氏在当时是一个望族,或者有人在朝廷当官。从接旨亭的柱础样式来看,这座接旨亭应该是清中叶时修建的,接旨亭的石柱础,雕刻有如意、蝙蝠等吉祥图案。

功武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里面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002年7月17日

功武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