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太美了!龙门虎头村民手制300多盏花灯庆元宵!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太美了!龙门虎头村民手制300多盏花灯庆元宵!

转载 龙门视窗2019/03/05 08:58: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惠州龙门文化 932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到来之时,民间多有放花灯的习俗,到处灯火辉煌,宛如白昼。在龙门县,每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永汉镇鹤湖村虎头村小组的村民会聚集在一起,利用他们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手艺,为永汉、龙华、麻榨等乡镇的村制作元宵节要挂的花灯。据虎头花灯传承人何廖福介绍,今年春节以来,全村村民共制作了300多盏花灯。

           
虎头花灯历史悠久


虎头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盛于清朝,是龙门县永汉镇鹤湖虎头村的独门灯彩。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中记载:“……上元张灯,或为花草虫鱼龙马之像,或为人物故事,运机能动。有绝妙逼真者,箫鼓喧阗,自夜达旦。生子者,是夕盛为酒馔,延族属燕饮于祠。以齿序曰:饮灯。越夕族属合酬生子者曰:酬灯”。证明包括虎头花灯在内的龙门花灯,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



制作虎头花灯讲究细节

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花灯,可分本地圆形花灯(又称虎头花灯)、客家灯、伯公灯三种。这些灯一直流传在永汉、麻榨以及增城正果等地,现在知名度最高的就是“虎头花灯”。


何廖福告诉记者,虎头花灯以竹、线、纸为主要材料。其制作主要包括扎架、卷制灯带、制作灯斗与凤鸡、剪刻彩纸、裱糊组装等多道工序。扎灯的细节颇有技术含量。如开篾工序,一定要开到2毫米厚,蔑条如果开得太薄,容易折断,开得太厚,则容易崩裂;裱糊花灯周身的图案就更讲究,先用模子雕出观音送子、文圣孔子等图案,然后用颜料油印出来。灯扎好后,制灯人将其抛到高空,掉下来不散架,这才算是合格产品。


破蔑


将制作好的竹蔑扎成花灯架


手工卷制花灯灯带


制作灯斗


制作凤鸡


剪刻彩纸

裱糊组装


虎头花灯寓意深远

虎头花灯的造型为六边形垂直式棱柱体,其整体结构按俗称分为上、中、下三托。以一个宝盖连着一个圆球体为一托。象征人的辈份,分别代表父、子、孙三代。寓意能代代相传,子孙满堂。三个圆球体上面的三个宝盖,均呈等边六角形,被民间比喻为“天”,且一半代表着“福”,一半代表着“禄”,寓意上天会赐给福与禄。宝盖四周均裱以黄、红、绿、紫的彩色花边,鲜丽夺目。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球体骨架的每一面都要呈现五角星形。它们自上而下依次象征太阳、地球和月亮。在上托宝盖下还吊挂有一个红身彩尾的雄性凤鸡,象征新生的小男孩,寓意吊灯添丁。



虎头花灯颇为注重以多种不同样式的灯带作装饰,“闲带灯带”,“菊花团灯带”,“公仔牌灯带”“上下莲花灯带”,这四种样式灯带分别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其“闲带灯带”用红黄相间或紫白相间的彩纸卷成,没有缀以其它装饰。顾名思义,是寓意子孙后代闲来无恙,平安成长。“菊花团灯带”的中段都穿有一个纸制红色十字符,近似一朵朵菊花,故民间称之为菊花团,寓意人生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公仔牌灯带”的中段则挂着手绘孔子像,俗称公仔牌,寓意孩子都能像孔子一样才高八斗、长寿安康。“上下莲花灯带”的中段均装挂有一个纸制锥形灯斗,称为“上油灯”。全盏灯共有9个灯斗,寓意长长久久,九代同堂。灯带最下端都系着有紫色、黄色、绿色的“牌脚”,作为纪念长辈百年归寿之后而设的一种牌子,民间喻之为神主牌,寓意人从出生吊灯到归于尘土。

虎头花灯在2014年11月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它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又与民间灯习俗相依存,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现已成为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寄寓着民间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