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期主播:贝贝)
惠州影响力人物第九期
▼
“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涉及档案、历史、民俗、城建、拍摄等领域,需要收集和摄录反映城市记忆的档案资料、文字说明、图片、录音、录像、实物。”梁丽通说。
梁丽通,男,1978年5月,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曾任龙门县档案局局长。该同志自1997年读大学以来多年从事共青团工作,经常组织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2015年初,运用微信帮助困难农民销售砂糖桔和农产品,开创了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微公益的尝试,受到龙门甚至惠州市民的广泛关注。同年12月,被团惠州市委评为惠州市青年公益代言人。
2014年底,龙门县档案馆利用网络打造掌上移动档案馆,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通“龙门档案”微信公众号,设有“解读龙门”、“档案知识”、“愉悦龙门”三个项目,分别从历史档案、文献以及古今地理、人文图片等角度解读龙门、推广龙门,推进城市记忆工程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龙门县又创新利用二维码扫描的功能,向人们推出“龙门历史扫出来”服务。“这是龙门实施 ‘惠州城市记忆工程’的一项创新举措。”梁丽通告诉记者,该局还将继续将每条龙门历史文化微信生成二维码,在县内的古建筑、古村落以及公共场所、旅游景区等地方安装,同时添加视频、语音等内容,使得推广内容更为丰富。
2015年1月1日,龙门县档案局官方微信“龙门档案”发出第一条微信:“广东有个美丽的姑娘叫龙门,待字闺中!(附简历)”阅读量超过6.1万次,积累了众多粉丝。
梁丽通说:
“
我了解到,在广州、深圳一些地方的景区有二维码,但在古建筑、古村落方面增加二维码,惠州还比较少见。
”
常年在文化保护与收集一线工作的惠州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称,目前,以单位的名义开设官微比较普遍,比如惠州博物馆、文化馆等都有官方微信,但给古建筑、古村落安装个体微信,这在省内也是不多见的,龙门的做法挺超前,称得上是惠州首创,龙门的做法值得借鉴。
说起微信公众平台,梁丽通将在实际运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他说,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以特色突围。龙门县档案局微信公众号就是以深度解读龙门历史文化为特色内容,以“了解龙门,关注龙门档案”为目标,通过自己编写和购买服务来挖掘解读龙门历史文化,深度撰写成文章,结合图片编辑成微信文章进行推送。由于很多微信文章深度解读了龙门历史,加上图文并茂,很多龙门人第一次看到,所以很快形成传播和关注。我们推出的首篇微信文章目前已经超过61000阅读量,有4篇微信文章阅读量超过1万,大部分微信文章都上千阅读量,这对于一个县级档案微信小号来说,已经很不容易。
据了解,在微信号运营上,龙门档案主要打一张牌,就是家乡情怀。微信文章多以解读龙门历史文化为主,主要的阅读群体是龙门当地居民和来龙门旅游的人。微信文章编辑好以后,首先通过微信工作群让全县档案系统人员转发,除了分享到朋友圈,还要尽量转发到龙门同学和老乡微信群,同时转发时写一两句与微信内容有关的带有情怀的文字,吸引微信好友点击阅读。有时候梁丽通也会提供一个样板让大家参考转发。由于推送的是关于龙门历史的文章,很多龙门人看了也会转发到朋友圈,随之阅读量就会不断增加。同时,梁丽通他们也会跟在外地的龙门同乡会的会长或秘书长联系,让他们转发到龙门同乡群,让更多龙门人看到。此外,龙门档案微信号还会跟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些龙门城市记忆专题记录片进行推送,丰富推送内容和形式,让更多人喜欢。
如果说,微信公众号做得有声有色让梁丽通成为了档案微传播潮人,那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微公益帮助困难群众销售砂糖桔和农产品,则把梁丽通塑造成了青年公益达人。2015年初,龙门县档案局前往永汉镇莲塘村开展帮扶活动时,了解到果农王房均栽种的150棵沙糖桔缺少销路的窘况后,该局局长梁丽通当即决定利用微信帮他销售沙糖桔。随后联合龙门县日行一善公益协会,用个人微信和局官方微信发布了“爱心沙糖桔微信销售解民困”的消息,仅用4个小时通过朋友圈成功卖出600多箱桔子。
“
“帮扶单位如此卖力地帮助我,我真的由衷地感谢他们,同时也感谢每位爱心人士。
”
听闻自己的沙糖桔一下子卖光,王房均喜上眉梢,表示会将桔子种得更甜,请爱心人士再品尝。在微信卖桔子的过程中,王房均一家还获得了额外的帮助。爱心企业家和志愿者纷纷伸出援手,要资助王房均子女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