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保护瑶洞祖穴,惠州龙门打造遗址公园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旅游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保护瑶洞祖穴,惠州龙门打造遗址公园

转载 龙门视窗2022/01/25 16:46: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7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新星村保留着瑶族祖先居住的瑶洞,这是瑶族的重要遗址。在新星村采访时,恰逢广东省考古队到新星村考察古瑶洞,我们随考古队一起去看了瑶族先民洞居的“风采”。

蓝田乡文化站站长杨柏喜介绍,考古队不是第一次到蓝田乡来考察,早在1987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专家就到蓝田考察过瑶民生活穴居遗址,确定蓝田的瑶洞为明代建造。

穴居遗址位于新星村杨坑洞口一个叫猪炮兜的地方。从新星村委出发,汽车大概行驶几分钟就到了,从村道下去,跨过一条小溪,爬上一个山坡,下到坡底下,便看见有两个瑶洞,一大一小,瑶洞呈椭圆形,相距约5米,小的瑶洞仅1米多高,我们要弯腰才能进入,但里面空间比较大,大人能站立;大的瑶洞高约两米,里面空间更大一些。考古队依次进入里面,对瑶洞里面的气孔、墙壁仔细考察。

瑶洞的洞壁是用黄泥和草木灰混合浆涂抹,壁厚10多厘米,然后又用柴草烧焗。洞内底部中轴线深4米,中间面宽2.5米,后壁置有方形排气孔三个。气孔的作用是让积水不会流入洞内,在洞的上方专门修建了排水沟,水不会在洞顶积聚,整个瑶洞设计得十分科学。

据当地人介绍,较小的瑶洞称为“小孩洞”,意即专门给小孩居住的瑶洞,“小孩洞”仅高1米多,大人置身其中不能站立;大的瑶洞高约两米,呈椭圆形,左右两旁的洞壁凿了深浅不一的小洞,供大人居住。

两座瑶洞依山而造,门前开阔,群山环绕,瑶洞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前溪水流量很大,生活十分方便。现在是枯水期,没有水流。

几百年前,瑶族的祖先一般会在向阳近水的山边挖一个洞穴居住。最早的洞穴建造比较简单,就在山边挖一个长方形洞穴,洞壁开一个与地面相通的排气孔,然后封住洞口,在洞内用柴草烧几日后便用来居住。

到了经济条件稍微改善的时候,瑶民会使用黄泥、硝盐、草木灰等搅拌成三合土,抹涂在洞壁四围,使瑶洞内更适合人居住。他们开穴在丘陵坡壁处,依山傍水,前方为宽阔平地,既宜于垦殖与栖息,又可避风雨和防范野兽侵袭。

新星村猪炮兜仅存的两座瑶洞,就是这种情形,洞壁有三合土的痕迹。这种建造方法,使洞壁坚硬、干燥,土墙不易崩塌,而且冬暖夏凉,又能起到防潮、防漏的作用。

杨柏喜介绍,蓝田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有200余座瑶洞,在寒山、上围、双厦、谭家湾、杨屋一带向阳近水的山边,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马蹄形,但是很遗憾,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大多已毁坍,现仅存两座较为完整的蓝田瑶族生活穴居遗址,见证了瑶族“由山腰、山顶间流迁,而向低坳、近水处定居过渡”的历史。

现在,瑶洞已濒临灭绝,保护瑶洞遗址的工作刻不容缓。杨柏喜介绍,现在仅存的这两个瑶洞,也是被人承包种植果树的地方,先前瑶洞周围和顶部都种植了果树,他亲自砍掉了瑶洞上方的几棵果树,并跟村民做思想工作,要保护好瑶洞遗址。瑶洞目前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瑶洞周围30米内被列为保护范围。

瑶族穴居遗址是研究瑶族先民的重要实物资料。广东省民族研究所专家认为,瑶洞形成时间不会晚于明初。有史料记载,早在明代以前,今从化、增城、龙门诸地就已有少数民族聚居。

这些瑶洞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还有人居住。据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讲,他们幼年时听祖母讲过,那时蓝田瑶族乡还有不少人居住在瑶洞,距今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2021年1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有19处文保单位入选,新星村的瑶族穴居遗址名列其中。杨柏喜介绍,这次考古队再次来考察,是为了确定瑶洞遗址,当地政府向县文化部门申请,计划打造成瑶洞遗址公园,以便更好地保护瑶洞。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