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灾害类网络谣言
指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扰乱社会秩序。
典型案例:2023年6月,网民齐某为博取关注,从网上下载往年外地发生水灾的视频,编造嫁接“暴雨导致水灾”谣言在网络平台发布,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扰乱公共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机关依法对齐某予以行政处罚。
2、恐怖事件类网络谣言
指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典型案例:2024年1月,网民周某为博取关注,在微信群内故意捏造“小孩器官被偷走焚烧”的谣言信息,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扰乱公共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机关依法对周某给予行政处罚。
3、捏造犯罪类网络谣言
指捏造骇人听闻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等情绪,同时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正常生活秩序。
典型案例:2024年3月,网民张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通过某平台编造发布“昨天晚上吃夜宵回来路上遭三人持械袭击”谣言信息,并利用白纱布、创可贴、口红等道具摆拍制作受伤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扰乱公共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给予行政处罚。
4、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
指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发公众抵制,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典型案例:2024年1月,汤某等人为泄私愤,编造发布“某农副产品市场一摊主长期售卖有毒蔬菜”谣言信息,并批量注册小号推高热度,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扰乱公共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汤某等3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5、个人事件类网络谣言
指针对某些个人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并造成不良影响。
典型案例:近日,网民宋某因感情问题,对其前女友怀恨在心,酒后捏造不实信息并将其电话、照片等个人信息发布到宋某社交账号中,该信息被转发、传播,导致多人通过添加其前女友微信对其骚扰,严重侵害其精神和正常生活。公安机关依法对宋某给予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