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始于明末清初,是农民自己的“文化艺术节”
很多人都知道佛山市每年元宵节时有“行通济”,南海有“生菜会”等民间习俗活动。说起“做棚”活动,市民们大多会感到比较陌生,连到网上搜索都搜不到踪影。很多人以为“做棚”是搭竹架的意思。其实,“做棚”是流传于龙门县龙华、永汉、麻榨以及附近的增城等地的春节民间习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罗振球和刘冠洪介绍,龙门县龙华等乡镇的“做棚”活动,从明末清初开始(公元1647年前后),至今约有360年历史,是农民自己的“文化艺术节”,是上述这些地区的农民,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选择最佳日子,邀请村民以及亲戚朋友来吃喝宴饮、欣赏表演、庆贺吉祥的民俗活动。
以 前
准备丰盛的菜肴美酒和各种节目招待亲戚朋友
旧时的棚,是用席、布及竹木搭成的,用来避风雨、遮日光。棚有两种,大棚和小棚。小棚是农家自建用来接待亲戚朋友的,以往农家房屋很小且狭窄,要招呼亲戚朋友,只能用是席、稻草和竹条搭起小棚子来;大棚是全村共建的,是粤曲戏班演戏的场所,供全村村民和远方来的亲戚朋友观看。
刘冠洪说,“做棚”的意义是全村每家每户集中一天,邀请亲戚朋友一起前来庆贺,每家每户都准备了丰盛的菜肴、美酒招待亲戚朋友。这一天也请了外地戏班前来助兴演出,差不多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刘冠洪说,以前“做棚”,也具有一种攀比心态,哪户亲友客人最多,菜、酒丰盛,哪村组织规模最大、演出人员最多、文艺表演最精彩,就表示哪户、哪村来年丰收,人丁、六畜兴旺,日子红火、身体健康。所以“做棚”一年比一年丰富热闹。“做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有着独特、浓郁的龙门地方民间特色。
现 在
交流生产经验、总结致富心得,加强情感沟通
现时的做棚活动已不用搭棚了,农村大多是楼房化,村村通了水泥路,有的还建起了文化广场。以前的亲戚朋友来“做棚”时因路途远要带上棉被、席子过夜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有很多亲朋好友是驾上私家车前来“做棚”的,文艺节目也越来越丰富。不仅如此,还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亲戚朋友一起交流生产经验、总结致富心得,加强感情沟通,成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很好平台。
本报特约通讯员黄伟光 陈建清 通讯员刘铁军 谢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