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8000元买了青花瓶赝品
专家刚到还没坐稳,文物收藏爱好者们一下子就把鉴定台围个水泄不通。收藏者急着请专家鉴定自家“宝贝”,并争相向专家询问有关收藏品的修复、收藏及鉴别知识。
来自龙门县的李先生带来一个青花瓷瓶。“一看就是仿制品。”鉴定专家说,该瓷瓶是仿元代青花瓷瓶,色泽及线条做工都不精美。李先生说,该瓷瓶是前几年他花了8000块钱买来的,没想到是个赝品。专家说,真正的元代青花,在国内也只有30多件,每件价值都上百万元,在民间是很少能见到真品,收藏者不要被地摊贩子骗了。
市民拿来鉴定的文物中有不少据说是家传之宝。市民屈小姐带了4个银锭来鉴定。“这些银锭比较少见,是真品。”专家告诉记者,一般的银锭时间长了就会氧化,像这样保存得这么完好的银锭以前没见过,这是很稀有的。屈小姐说本来家里收藏有20个,后来拿去打首饰,现在只剩这4个了。专家建议,在收藏银锭时要用干布或纸把银锭包好放在干燥的地方,以防银锭氧化。
专家建议市民收藏文物勿轻信地摊货
“鉴定的藏品中95%为赝品,绝大部分还是制作比较粗糙的伪造品。”林慧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说。从这次对文物的鉴定结果来看,市民收藏的所谓“文物”几乎全是仿制品。
郑成文认为,由于缺乏文物常识,真伪辨别和价值判断是目前市民收藏者面临的首要问题。部分收藏者贪图便宜,从社会上种种不正规渠道购买藏品,有的则听信某些人信口胡编的故事上当受骗。
普通收藏者找不到文物鉴定的渠道也是造成赝品泛滥的原因之一。专家说,近几年来我市爱好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懂文物鉴定的人并不多。目前市民要想把所购买的文物进行鉴定的途径和渠道也很少,从事文物鉴定的专业机构主要是省、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人数极少,再分摊到几十个文物门类,就更加捉襟见肘。
针对目前市民收藏文物的现状,郑成文提了4点建议:到正规文物部门购买文物;不要贪小便宜轻信地摊货;多到博物馆看展,看真正的文物;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文物培训班,掌握基本鉴定知识。
本报记者郑国瑞 温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