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0多件“宝贝”95%为赝品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200多件“宝贝”95%为赝品

转载 2010/07/11 17:58: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85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昨日,市东江民俗文物馆内的免费文物鉴定相当火爆。据统计,昨天一天时间专家共鉴定了文物200多件,不少市民一下子就带来三四件“宝贝”。收藏者带来鉴定的文物有陶瓷、玉器、书画等,其中有比较珍贵的文物,不过绝大多数都是赝品。本次为市民作免费文物鉴定的是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林慧文、市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郑成文等。

    8000元买了青花瓶赝品

    专家刚到还没坐稳,文物收藏爱好者们一下子就把鉴定台围个水泄不通。收藏者急着请专家鉴定自家“宝贝”,并争相向专家询问有关收藏品的修复、收藏及鉴别知识。

    来自龙门县的李先生带来一个青花瓷瓶。“一看就是仿制品。”鉴定专家说,该瓷瓶是仿元代青花瓷瓶,色泽及线条做工都不精美。李先生说,该瓷瓶是前几年他花了8000块钱买来的,没想到是个赝品。专家说,真正的元代青花,在国内也只有30多件,每件价值都上百万元,在民间是很少能见到真品,收藏者不要被地摊贩子骗了。

    市民拿来鉴定的文物中有不少据说是家传之宝。市民屈小姐带了4个银锭来鉴定。“这些银锭比较少见,是真品。”专家告诉记者,一般的银锭时间长了就会氧化,像这样保存得这么完好的银锭以前没见过,这是很稀有的。屈小姐说本来家里收藏有20个,后来拿去打首饰,现在只剩这4个了。专家建议,在收藏银锭时要用干布或纸把银锭包好放在干燥的地方,以防银锭氧化。

    专家建议市民收藏文物勿轻信地摊货

    “鉴定的藏品中95%为赝品,绝大部分还是制作比较粗糙的伪造品。”林慧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说。从这次对文物的鉴定结果来看,市民收藏的所谓“文物”几乎全是仿制品。

    郑成文认为,由于缺乏文物常识,真伪辨别和价值判断是目前市民收藏者面临的首要问题。部分收藏者贪图便宜,从社会上种种不正规渠道购买藏品,有的则听信某些人信口胡编的故事上当受骗。

    普通收藏者找不到文物鉴定的渠道也是造成赝品泛滥的原因之一。专家说,近几年来我市爱好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懂文物鉴定的人并不多。目前市民要想把所购买的文物进行鉴定的途径和渠道也很少,从事文物鉴定的专业机构主要是省、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人数极少,再分摊到几十个文物门类,就更加捉襟见肘。

    针对目前市民收藏文物的现状,郑成文提了4点建议:到正规文物部门购买文物;不要贪小便宜轻信地摊货;多到博物馆看展,看真正的文物;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文物培训班,掌握基本鉴定知识。

    本报记者郑国瑞 温 舒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