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其实,惠州市有着两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厚重,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李家拳、龙形拳、白眉拳、东江麒麟舞(广东各地麒麟舞大多源自东江)、惠东渔歌、龙门农民画、平海军声等,还有一系列独具东江特色,展现东江民风的文化遗产如惠东鲤鱼舞、博罗花灯舞、东江剪纸、惠州纸扎、凉帽手工制作等。但如今这些非物质遗产项目大多不同程度存在着断层、后继无人的濒危现象,有些已经消亡。
个案:以后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到凉帽了
在惠州农村的客家地区,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妇女头上戴着一种独特别致的竹制凉帽(竹笠),笠沿镶缀上黑色、蓝色或彩色花布。
惠州有一户制作凉帽很有名气的人家,以前制作的凉帽远销到广州、东莞、紫金等地。这家凉帽制作的第三代传人利桂雄说,他们家凉帽销售最高峰的时候,每年销售2000顶。“文革”后,凉帽销量开始走下坡路,一年也只销售100多顶,大多是附近农村老顾客来购买,还有一些是文艺团体订购凉帽上舞台表演用的。现在利家就剩下十几顶凉帽,准备卖完后就再也不制作了。
他说,利家现在的孩子没有一个会制作凉帽,等老一辈去世之后,惠州市区就可能再也没有人会制作凉帽了。真不想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才看得到凉帽。
东江剪纸后继乏人
东江剪纸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在清朝中期非常盛行。农村的妇女剪纸以实用装饰为主,她们为刺绣、纸扎等行业提供剪纸花样,把剪纸用在鞋面、儿童的服装和枕头面上,贴在纸扎工艺中的花灯上。有些有文化的妇女剪纸构思比较丰富,会剪一些有关民间传说的精美图案。
如今,惠州已经没有人靠剪纸为生,能剪出比较复杂剪纸图案的人不超过10个,目前东江剪纸已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了。
建议: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民盟市委会在提案中认为,我市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丰富,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自己辖区内的文化遗产情况心中无数,即便是知之一二,也不予重视,更无周密的挖掘、保护计划和方案。
民盟市委会建议,我市应该加紧和加大力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补充调查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完整资料库,包括文字调查、图片、音像资料等,重点落实和调研我市将要列入重点申遗的项目,定好目标,做好计划,加大投入,认真实施。
建议政府应加强硬件平台及软件平台的建设,为我市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效舞台和条件。硬件平台应以熟知自己文化遗产家底为基础引入相应的规划思路,如民俗博物馆的提档和建设,民俗风情旅游区的规划建设等,将经济发展和文化规划统一起来。软件平台也要拓宽思路,如将传统的龙舟节做大,做成省际或国际的交流盛会;或操作制定大规模、有东江特色、将东江文化遗产荟萃一起、超大型的文化节,如“东江麒麟文化节”之类,将之与招商、经济运行项目联系起来,使挖掘、保护、利用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形成为一种实际、可操作性强、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可繁荣社会文化的工作,以促进惠州文化大市的建设。 本报记者朱如丹 李亚平
代表委员声音
林淑华代表:编写乡土教材教育孩子
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发现我们很多长在惠州的孩子走出惠州后,对惠州的印象非常淡薄,谈不出惠州有什么历史和文化,这与我们惠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很不符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对孩子的本土文化教育。政府部门要将我市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搜集,编写一些乡土教材供孩子们上课用,让他们从小就能接受到本土文化教育。
邱绯焰代表:加大对基层文化部门投入
要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基层做起。但基层的财力和物力都缺乏,所以政府要重视对基层文化部门的投入。
例如,现在惠城区江南街道办有粤曲协会、舞狮队,但是他们不但没有经费来源,甚至连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如果政府能给予一些支持,可以使他们发展得更好,对发展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刘协亭委员:加大宣传扩大群众基础
关注惠州地方文化遗产,是对惠州人民的一种责任。惠州地方文化遗产丰富,但是保护得不是很好。部分地方文化遗产再不抓紧保护就要失传了,这是对人民的不负责。
要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第二,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群众基础。第三,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音像、图片等,让群众都能知道我们的家底。
廖小冰委员:调动民间文化人积极性
要挖掘和保护惠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发动民间文化人的积极性,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现在惠城区有一批民间文化人在默默地对惠州地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弘扬,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发展,但他们大多还是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如果政府能给他们提供支持,他们就能充分发挥积极性,惠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更多领域得到保护和发展。 本报记者朱如丹 李亚平
百姓诉说
市民苏定明:建立机制保护民间艺人
作为惠州的剪刻艺术家、工艺美术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我认为我市知名的民间艺术大多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50年前盛行的灰雕、泥塑、木刻、纸扎、年画、绳结、泥及瓷制手工艺品等如今已基本消失,名艺人及传人也日渐稀少。希望政府建立一个保护民间名艺人的有效机制,令名艺人能安心传承民间艺术及培养继承人。
外来工辛易:支持民间挖掘地方文化遗产
在没来惠州之前,听说惠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来到惠州之后,看到的遗迹却并不是很多,觉得挺遗憾。
现在提出挖掘地方文化遗产,我觉得很好。但我认为,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民间组织也要参与其中。一些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文化遗产,可以由民间组织自发开展活动,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惠州的地方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朱如丹 李亚平
职能部门回应:保护遗产可与旅游开发结合
有关挖掘地方文化遗产精粹提案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很多人都认为我市要加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师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惠州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1991年,惠州市就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对惠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充分肯定。但是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中,广东省39个项目惠州没有一个,这是一个警钟,说明惠州不是没有文化遗产,而是没有挖掘利用,如苏东坡谪居惠州期间留下的丰富遗迹、龙门舞火狗、龙门农民画、惠东渔歌、东江剪纸、李家拳等。
但现在这些地方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其中有的甚至濒临消失,如惠州纸扎,现在的纸扎大师只有一位90岁的老人了,并且没有传人。如惠东渔歌,现在真正能用原声态唱出来的只有20人左右,年龄一般在70岁以上。如果还不对这些曾经辉煌的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它们很可能就要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王师旺说,一定要用实际行动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如果任由地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消失,这将是一个地区最大的不幸。
今年我市将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摸清我们的家底,同时对濒临消失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还要让这些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保持它们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赋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如惠东渔歌,可以考虑在原来渔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让年轻人也能够接受。另外,把一些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利用这种地方特色文化吸引游客。
其次,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让年轻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今年我市准备举行山歌、渔歌等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演唱会,以此来传播地方特色文化,让年轻人了解和接受。 本报记者朱如丹 李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