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技术创新实现“芯片”级突破
转载
于 2010/07/12 09:05: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4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九华:第一代南方马铃薯种薯繁育成功
这几个月,在清远市阳山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常常能看到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的技术员袁继平的身影,原来,他正在进行马铃薯南方繁种的试验。
因为气候限制,原来的马铃薯种薯都是在北方种出然后运到南方,但在北方培育出一代种薯需要3年时间,而且从北方运到南方不仅运输成本很高,而且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种薯。但在南方繁种很复杂,因为气候等因素影响,很难达到马铃薯繁种的要求。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开拓出一条南北结合之路:内蒙古和惠州同时研发种薯。首先在内蒙古培育出微型薯,然后到惠州培养出原种和一级种。为了让微型薯找到一个好的生长环境,九华科研人员在惠东稔山、高潭、大埔屯以及龙门和清远等不同地方进行试验。
现在,通过南北方跨区域研发,九华马铃薯南方繁种的试验进行得非常顺利,第一代南方种薯已经繁育成功。据九华公司总经理胡成来介绍,惠州如能完全自己繁育马铃薯种,每年可节省2600多万元到内蒙古育种,加上900万元运输费用,仅这一项农民就可增加3500万元收入。
德赛:主控芯片组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
“德赛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且以市场为导向,使产品更具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展开向“芯片”级的技术创新突破,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德赛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黄伟烈告诉记者。
为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德赛集团建成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能源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等研发机构,并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等,使德赛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于是,他们开始了向“芯片”宣战。
黄伟烈告诉记者,对于电子行业而言,芯片是产品的大脑,是一个产品能否领先于市场的第一要素,而国内大多数产品都只能被动地选择购买别人的方案。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德赛集团组建了通信、数字视听、新型能源、光电显示等项目研发组,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与这些技术领域相关芯片设计技术、软件技术、系统技术集成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在数字视听领域,德赛自主开发出可录DVD音视频编码器以及软件控制系统,对这一制造可录DVD的核心部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被动局面;在通信技术产品方面,成功开发了无绳电话主控芯片组、2.4G数字无线通信芯片组,这些芯片组过去全部依赖进口,德赛开发的主控芯片组经生产实践证明具有功能完善、可靠性高等优点,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
市口腔医院:计算机虚拟种植软件国际领先
在惠州市口腔医院采访时,正好看到一位患者在进行牙种植,只见医生非常娴熟地用各种器皿为病人植牙,病人则十分平静地躺着,脸上并没有半点痛苦的表情。惠州市口腔医院副院长、医学硕士王远勤告诉记者,自从医院和重庆大学合作完成《智能虚拟化种植导航定位系统(简称牙种植CAD)》,首次在国内开发了计算机虚拟种植的软件后,种植牙的病人就不用忍受那么多痛苦了。
王远勤说,早在2000年时美国已有类似成果,但当时买一套这样的系统需要花费几百万美元,于是王远勤萌发了自己开发这个项目的念头,他们邀请重庆大学光电学院计算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起参与进来,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难题。王远勤说:“整个项目花了5年时间,其中4年是用在具体实验阶段,而后又花了一年时间在多家医院试行检测。”目前,该系统已在广东省口腔医院、重庆市口腔医院、香港亚太种植中心等单位使用。王远勤告诉记者,一项科研技术成果的价值并不是单看它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应,能真正为病人减轻痛苦就是最大的成功。
本报记者李亚平 叶莉子 通讯员袁继平 杜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