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GDP年均增长14.9%
经济发展连创新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创下1998年以来增长新高,与2002年相比,4年年均增长(下同)14.9%。外贸出口120亿美元,增长12.6%,年均增长19.5%。4年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0.4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4家。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22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4亿元,分别增长17.6%、28%,年均增长21%、22.5%。
电子工业行业产值全省第3
石化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结构优化加快。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46.7∶53.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4亿元,增长29%,年均增长20.1%。电子工业总产值达1073亿元,行业产值在全省排第3位,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1200万吨炼油等一批石化项目动工建设,石化工业产值245亿元,增长2.7倍,大亚湾石化区成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园区”。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2.3万农户户均增收2530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市财政4年投入“三农”资金8.6亿元。全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31家,带动农户12.3万户,户均增收2530元。建成6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0亿元,增长3%,年均增长3.2%。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2006年秋季起免收全市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市435个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基本实现脱贫。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30多项
4年完成国有企业改革297户,安置职工5301人。4年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30多项,市属部门预算单位扩大到83个。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教育得到优先发展,4年全市教育投入53.7亿元,完成258所老区山区学校危房改造,新增中小学学位10.2万个,市区小学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成功申办2010年第十三届省运会。连续11年被评为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1元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1元,增长7.4%,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5017元,增长6.8%,年均增长6.5%。4年新增就业岗位16.3万个,完成各类职业培训11.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60.2万人、52.1万人和59.2万人,比2002年增长45.7%、41.3%和101.3%。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07年工作安排
2011年: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惠州
——经济发展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生产总值2011年达到180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惠州。
——文明创建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力争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建成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体系,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成为珠三角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
——新农村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一保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和谐社会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居民就业、创业继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群众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弘扬,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今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3.8%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82吨标煤/万元以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6.5‰、7.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2007年工作目标和任务,必须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市财政安排1.8亿元建设新农村
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今年市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1.8亿元,占市本级新增财力的70%。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塑造新型农民。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今年安排1.1亿元用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卫生站建设,落实村医补贴;进一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在免收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基础上,今年秋季起再免收书本费,在农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推动村企合作,促进100个示范点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二、整合园区港口资源,大力发展石化数码支柱产业
重点抓好3个工业园区扩容提升
整合提升工业园区。重点抓好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惠州工业园的扩容、提升。加快惠州港建设,把发展港口和建设出口加工区结合起来,形成大港口带动物流配送中心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格局。
推进石化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
建设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大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数码视听产业园和惠州软件园建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加快石化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上新台阶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修编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加快推进巽寮旅游度假区等高档旅游项目建设,完善百里生态旅游长廊景点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以及保险、会计、律师、租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四、扩大招商引资和壮大民营经济,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全力发展,惠城区要强化惠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地位;惠阳区要成为大亚湾石化区的后勤服务基地和县域经济的重点区域;大亚湾开发区围绕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1200万吨炼油项目,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港口物流、汽车零配件及配套服务业,成为惠州经济的龙头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博罗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区域;惠东县重点加快稔平半岛开发,发展临海工业和旅游业,大力发展以鞋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提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国际海滨休闲度假、重化工业、制造业、农业产业重点区域;龙门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成为珠三角旅游度假的后花园和广东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五、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
今年全市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共50项,年度计划投资152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7项,续建项目23项,投产项目10项。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围绕建设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珠三角快速便捷的投资生活圈,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广惠高速福田至小金口路段路面扩建工程,推进莞惠、惠深沿海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厦深沿海铁路惠州段、惠州港集装箱码头、中海油配套码头等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广河高速惠州段、粤湘高速博深段、惠大疏港高速、广惠高速东延线、惠盐高速惠州段扩宽工程以及惠州机场恢复民航等项目前期工作。工业能源方面,重点推进1200万吨炼油、罗浮药谷、抽水蓄能电站、平海电厂等项目建设。城市公共工程方面,加快市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博物馆、金山湖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体育场等场馆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加快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惠州大堤(北堤)以及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等项目建设。
六、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打造山水优美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拉通城市中心区东西片区快速通道
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动工建设金山大桥,改造西枝江大桥南北桥头引道,推进合生大桥建设,拉通城市中心区东西片区快速通道。启动四环路建设和惠博沿江路改造工程,实施惠州大道六期改造,完成惠南大道主体工程和金龙大道大修工程。加快江北水厂二期建设。建成合江楼、北湖公园、鹅潭公园等一批城市景点。推进市汽车客运总站搬迁工作。加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以及县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四大城市森林公园等建设
改善城市管理和城市秩序。实施第二期绿色照明示范工程。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实现“一城两区”公交一体化。加强城市噪音、汽车尾气、电磁辐射污染整治。
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惠州建设。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决落实环保工作“三个一律”。加快四大城市森林公园、“一环九线”绿色长廊、潼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村庄风景林、东江生态休闲公园等建设。
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保障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强化财源培育和税收征管。加大对成长型、税源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投产,培植新兴财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劣势企业退市。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快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重点保障新农村建设和教育、科技、环保、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就业以及民心工程等支出,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省运会场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
八、加快创建文明城市,推动文化大市建设
建设“两馆一中心”等重点文化场馆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好“两馆一中心”等重点文化场馆和县区文化场馆、社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鼓励精品文艺创作,打造惠州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加快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发展。
解决市区初中大班额问题
坚定不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城乡教育联动发展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计划,促进城乡和区域间的教育协调发展。实施职教扶贫工程,认真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加快特殊学校建设,筹建市八中新校,全力解决市区初中大班额问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九、重视民意和改善民生,开创和谐惠州建设新局面
力争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10%
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今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万人。
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和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力争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10%,保险基金征缴额增长10%以上。
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100%
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继续抓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村卫生站建设率达100%;适当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加快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北新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新院等重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强化传染病和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十、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建设为民廉洁高效法治的政府
加强民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做好人大议案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
改善政府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改进机关作风。严格执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高效、清廉、守法的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