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三大老产业攀上新高峰[图文]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三大老产业攀上新高峰[图文]

转载 2010/07/12 09:07:0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863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服装:打造出一批享誉全国的服装品牌,惠城区“中国男装名城”声名远播

    “富绅、真维斯、衣之纯、老铭人……”说起惠州的服装品牌,市民江女士不假思索地念出一串。近年来,市民们无不惊喜地发现:惠州已打造出一批享誉全国的服装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依托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及劳动力充裕等优势,港、澳、台商纷纷进入惠州办起了“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已遍布市区及沿海各乡镇。近20年来,纺织服装制造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中小型企业不断崛起,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惠州,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大量的个体民营服装企业尤其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相继诞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军。纺织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继石化、电子两大支柱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至2005年底,全市各类纺织服装企业达3000多家,其中较具规模的有1200多家,年产服装4.3亿件,完成工业产值120多亿元。去年,全市纺织品出口额达到15.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一些世界名牌和国际品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加剧了中国服装市场的竞争,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惠州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纷纷构建庞大的营销网络,加大了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培育出“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了富绅衬衫等一批品牌。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服装企业现有香港著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件、市知名商标5件,国际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个、市名优产品2个。品牌服装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服装企业产值的41%。

    我市生产的“真维斯”男女休闲装在全国有近1000家专卖店,年销售额达20亿港元;“富绅”牌衬衫曾被评为“全国衬衫十大名牌”,2004年又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广东服装业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此外,“圣马龙”男装系列、“衣之纯”休闲服、“纳奇”男装、“老铭人”西裤等在国内市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不仅涌现出一大批服装品牌,我市还逐渐形成了以平山镇、水口镇、园洲镇等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专业镇。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中,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共占总数的84%,3县(区)纺织服装业产值分别为全市纺织服装总产值的47.4%、16%和24.7%,纺织服装加工集群的发展初具雏形。

    目前,惠州服装产品逾6成为男装,其中尤以惠城区男装产业特色凸显:2005年,全区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近2000家,年销售额达70多亿元,约占全区工业产值的25%,其中男装占总产量的98%,出口创汇约占全市的一半,成为国内重要的男装生产基地。2004年12月,惠城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称号。

    制鞋:惠东女装时尚鞋成为中国鞋业“三驾马车”之一

    有种说法,全世界每3位女士中,就有一人穿惠州女鞋。据悉,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成品鞋产量最大的国家,而惠东县黄埠镇女鞋出口量已占到全国出口量的一半。

    惠州女装鞋起步于惠东县,并主要集中在该县的黄埠和吉隆两镇。

    1981年,惠东籍的港商李炳好先生在该县黄埠镇创办了惠东首家手工作坊的来料加工鞋厂,吸收了60名当地青年就业。这批工人掌握了制鞋技术后先后离厂自己投资自办鞋厂,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精明的黄埠人纷纷效仿,家庭式鞋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向邻近的吉隆、平山、大岭等镇延伸,从而带动了惠东鞋业的规模发展。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该县鞋业生产已形成制鞋、鞋材、制鞋技术、流通市场等配套齐全、分工协作的制鞋体系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格局,造就了一批知名企业和名优品牌,黄埠、吉隆两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鞋城”。产品远销欧洲、日本、美国、南非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该县共有制鞋及相关企业3000多家,年产鞋6亿多双,产值达100多亿元,鞋产品本地出口总额达到6700万美元。制鞋业产值已占到全县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全县的鞋业中,95%是民营企业。

    早年,惠东鞋业大多数都是小手工作坊。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县注重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鼓励厂家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引进自动化制鞋流水生产线,并探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鞋和鞋材等传统产业,全面掌握全球流行款式、流行趋势,使当地鞋的外观和款式一直领导潮流。目前,黄埠、吉隆共有318条制鞋流水生产线,50多家企业获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有近10家企业实现全自动操作,逐步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蓄了实力的惠东鞋企业进入了打品牌阶段。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从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建设。黄埠、吉隆还打造了一批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其中黄埠镇的“牧羊女”、“卡菲倪”、“天鹅星”、“纽漫氏”和“米雅”等商标获评省著名商标。“牧羊女”、“纽漫氏”、“天鹅星”和吉隆镇的“胭脂红”等4种产品还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该县的目标是:争取两年内培育出2个以上的中国名牌。

    目前,惠东女装时尚鞋与浙江温州的皮鞋、福建泉州的运动鞋成为中国鞋业的“三驾马车”之一。 

    水泥:现有水泥生产企业近30家,全市水泥年生产规模达710.8万吨

    今年2月,总投资额达1.5亿美元的龙门环球水泥厂第一期生产线竣工投产暨第二期生产线奠基。这标志着龙门朝着广东省最大水泥生产基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惠州现有水泥生产企业近30家,全市水泥年生产规模达710.8万吨。其中立窑水泥年生产能力为420.8万吨,占91.32%;转窑水泥年生产能力为40万吨,仅占8.68%。龙门县水泥产业占据了全市水泥生产的半壁江山。

    自2003年7月以来,台湾环球、光大、塔牌三大水泥项目先后进驻龙门,总投资额超过32亿元。加起来年产量1500万吨的3大水泥项目先后聚集龙门并陆续投产,不仅直接推动了龙门水泥产业的升级,而且对带动龙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未来几年内,龙门县形成年产20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成为全省最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那么年可创税收4亿多元,这必然会推动龙门县经济大发展、大提速,促使龙门县财政收入实现根本性好转。

    据业内人士预测:“十五”期末,惠州对水泥的需求量将为600万吨,东莞、深圳对水泥的需求量分别为1800万吨和2000万吨;2010年,惠州对水泥的需求约为1400万吨,东莞、深圳对水泥的需求量分别为2900万吨、3300万吨。而东莞在2004年、2005年两年内,要关闭47家水泥生产企业共700万吨的生产能力。这为龙门乃至惠州水泥工业的发展腾出了巨大空间。  本报记者冷 敏 赖金朗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