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化产业将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文化产业将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载 07-12 09:0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19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编者按:进入21世纪,文化力已成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包括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定力与水平,还包括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围绕惠州建设‘历史名城、山水丽城、数码e城、石化新城’的发展定位,大力拓展和不断完善惠州的文化功能,提升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这是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11月25日上午,隆重而简朴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挂牌仪式在市行政中心门口举行,标志着我市向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当天,记者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专访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子新。
 
    通过构筑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全力推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文化大市进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卓有成效,品位明显提高,但与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全市的文化教育程度、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加快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文化大市的进程?

    黄子新表示,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城市有着密切关系。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要创建文化高度繁荣的文明城市,应当拥有众多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独特的个性色彩,依托悠久、深厚的文化沉淀,蕴含着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折射出强烈的时代光芒。简言之,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

    近期,我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正着力打造“四个品牌”:一是打造“四东文化”(东江文化、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品牌;二是打造龙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品牌;三是打造以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惠东鞋文化节、龙门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四是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品牌。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彰显惠州地域文化的特质,挖掘和丰富惠州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升惠州的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强化惠州文化的影响力,构筑富有地域特色的惠州文化体系,把惠州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建设文明惠州增光添彩。

    一批具有较高水准和特色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规划

    “建立起与现代化滨海城市相配套、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服务网络化的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建成一批标志性和基础性的、展示现代化文明城市形象的公共文化设施”,这一目标,也是我市在推动文化综合实力与全市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大市的一个方面。黄子新告诉记者,目前,一批具有较高水准和特色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规划。

    据介绍,到2010年,我市要实现有达标的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演艺中心和歌剧院;县(区)要实现有达标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办事处)要建立起达标的文化站。为此,按照“选址要有科学性、功能设置要有超前性、建筑设计要有艺术创造性”的原则,我市将在最近几年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的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恒久文化魅力的标志性建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建设项目就是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新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内设群众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演艺中心,演艺中心包括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音乐厅等。新博物馆则规划用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它们建成后对惠州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市行政中心为起点,与东江平行,延伸到弯曲的东江对岸,是我市CBD的中轴线,这条宽度为220米的中轴线上分布着10个区,简称“一轴十区”,这10个区分别是行政中心区、市民乐园区、文化区、生态休闲区、体育运动区、高尚办公区等。其中,行政中心区和市民乐园区已初步形成,而规划中的两个标志性建筑也属于“一轴十区”范围内,且分别处在市民乐园两侧。

    我市将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和培育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兴趣培养,绘画、音乐成了许多孩子的必修课程。很多成功人士也更关注高雅和极具文化情趣的生活方式,收藏书籍、古玩、玉佩、首饰等,以此彰显身份、体现品位。

    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和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文化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在这些多种需求的促使下,我市的文化市场日渐壮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无限。但是,由于体制性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其它要素市场,文化资源的配置依然保持着较浓厚的计划色彩,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目前惠州的文化产业尚未成行成市。

    为此,在《惠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化模式运作文化重点项目,逐步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规划要点。

    具体的做法就是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和培育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如何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黄子新说:“要以增强文化主体活力为目标,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组织形式。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对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同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新形式,增强内部活力;对以公益性为主又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文化单位,在保持稳定投入的同时,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对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引导其走向市场,逐步改制为企业。”

    这些重点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美术业、艺术培训业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体系,以市区为龙头、各县为主干,带动辐射全市城乡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标志性文化设施的规划,多元化文化产业体系的建立,都在透露一个信息: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周 春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