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抓扶贫 真情倾注促发展
转载
于 2010/07/12 09:14:5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47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石前村位于龙门县龙江镇西北部, 2002年,村集体纯收入达3万元;2003年,村集体纯收入超过5万元。全村家家户户有摩托车、消毒柜,170多户村民买了彩电,160多户装上了电话,还有40多户用上了冰箱,全村已经建起了90多栋新楼房……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小村庄,在2001年以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2000元,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石前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石前村三面环山,是一个纯农业村,有9个村民小组,212户,1015人;全村耕地面积1200多亩,山地面积6200多亩。2001年,石前村集体纯收入不足2万元。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市经济薄弱村的脱贫步伐,2002年4月,由市委副书记陈仕其牵头,市地税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市路桥公司共同组成的“帮村富民”工作组进驻石前村,拉开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的序幕。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村党支部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有了根本性改变,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村民纷纷表示,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有市工作组的帮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透过上述这些数字,我们看到的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帮村富民”工程给石前村的经济、文化、村风、村貌等方面带来的崭新气象和良好效应。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发展信心,建设一个勤政为民的好支部
1995年以前,石前村是一个贫困落后村,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民生活贫困,干部观念陈旧,村民人心不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个领头雁已是势在必行。此前,原村委会副主任阮石珍被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的“两委会”组建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成为首要问题。市工作组进驻后,一方面,帮助“两委会”建立健全了班子成员分工责任制、财务责任制、学习制度、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有人办事,有章理事,规范了干部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全面实行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了帮助党员树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强化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意识,工作组为党员群众上党课,宣讲十六大精神,为建设一个过硬的党支部和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全村26名党员,有22人参加了联系农户工作,共联系农户69户。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让党员有了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发挥先进性的舞台,大家支持和参与村务工作的热情高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阮石珍自担任石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来,数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克己奉公,带头并动员全村群众大种蔬菜和水果,使村里的经济稳步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担任党支书以来,连年被龙门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现在,该村全体党员牢固树立了“自己富不算富,家家富才是真的富”的思想,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大大提高,村里呈现出“村民看党员、党员看书记、一起奔康求富裕”的良好局面。
增强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多元化,走“农工商贸”相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
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贫困村扶贫工作陷入了“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结果是钱花了不少,但集体经济贫困依旧。石前村也有过这样的教训,几年前辛辛苦苦种下几百棵石硖龙眼,一场霜冻就全部“打水漂”了。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益,增强帮扶对象的“造血”功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市工作组和村“两委会”班子决定利用石前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走出了一条“农工商贸”相结合、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据统计,2003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多亩(复种),仅种菜收入就达25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
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市工作组及时请来了农技人员,并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到博罗石湾镇韭黄种植基地、农业科技示范稻田基地和福田镇顺兴家禽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参观,让村干部和村民们开阔眼界。为了保证蔬菜能及时销售出去,市工作组积极与东莞、深圳等周边城市的有关公司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蔬菜购销网络;同时,吸引企业到村里投资芥菜加工。在市工作组的支持下,2003年筹资修建了10个腌菜池出租,每个每年租金400元,加上原有的腌菜池,仅腌菜池出租村集体每年就收入8000元,既解决了村民种菜的后顾之忧、保障了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为了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村经济多元化,市工作组选定了3个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是投入27万元在龙江镇兴建占地150平方米的两层商铺出租,每年可获租金16800元;二是投入6万元开辟100多亩的林果场出租,每年可获租金5000元;三是筹资1万元改造村集体所有的30亩鱼塘,提高了鱼塘的养殖效能,每年租金由原来的700元提高到7000元。同时,还想方设法帮助村委会巩固发展腌菜池等原有项目,使去年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以上,比2001年增收3.3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原来贫困落后的石前村开始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市工作组的倡导和帮助下,石前村大胆引进东莞业主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业主提供种子、技术,回收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种菜过程中的技术和销售问题,提高了村民发展家庭经济的积极性。今年全村常年种菜面积达到1200多亩,冬种面积达1200亩,预计今年全村人均种菜收入可达2500元。这一效果带动了周边村6000多亩耕地种植蔬菜,使“订单农业”初具规模。
为了形成“一村一品”品牌效应,市工作组发动群众重点种植潮州芥,并发展产品深加工。石前村的潮州芥鲜菜才两角多钱一公斤,经腌制后价值可翻几番。市工作组决定投资2万元帮助村委会扩建10个腌菜池,使全村腌菜池增加到30个,每年可加工腌制潮州芥菜50多万公斤,村民每亩耕地增加收入1000多元,解决了销售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850元增加到去年的4000元。
为了创造良好的耕种条件,去年,市工作组投资1.5万元改造拓宽了村委会至田心村小组、木元村小组的村道,筹资4万元建了4条机耕路,使运菜的车可直接开到田头,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全村一造菜就可增收1万多元,提高了群众常年种菜的积极性。由于村道和机耕路的进一步完善,预计全村常年种菜面积将增加300亩,农民种菜收入增加21万元,同时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帮难助困的好风尚,树立和睦相处的好村风
市工作组在帮助提高石前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的同时,注重通过实际行动在村民中倡导帮难助困的良好风尚。
2002年12月27日,陈仕其带领市工作组的同志冒着严寒,上门给石前村的特困户们送去了御寒的棉被、棉衣和慰问金;2003年1月31日,他又与石前村5位老游击队员、孤寡老人同吃“团年饭”,送慰问金,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问候;2003年3月13日,市工作组筹钱购买了4台彩电送到石前村2名老游击队员和孤寡老人的家,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精神生活;今年5月24日,陈仕其又率领市工作组进驻石前村调研,筹集3万元改造农贸市场,并筹划建设一条叫“前进路”的村道……
一事一物总关情。市工作组为村里困难群众所做的好事实事,感动了困难群众,感染了村“两委会”的干部和党员,催开了石前村“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精神文明之花。
石前村80多岁的老阿婆曾二娣,几年前儿子去世,儿媳妇又改嫁了,她和14岁的孙女相依为命。阮石珍等村干部给她送米送钱,供她孙女上学。老人的孙女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村干部们又手把手地教她种菜,每年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看着市领导不断嘘寒问暖,既送慰问金又送彩电,曾二娣老人每次都禁不住老泪纵横,嘴里总是喃喃地说:“感谢共产党!”
在石前村,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事情找遍全村都找不到;摸麻将、打纸牌的现象也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写入党申请书的年轻人多起来了,以前是10多年难得发展1名党员,如今是每年都发展1到2名党员;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种菜、养殖技术已成新时尚。对别人、对村里的事漠不关心的人少了,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良好村风民风已经形成。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帮村富民”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石前村的物质文明水平,促进了该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村风民风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石前村“两委会”一班人正雄心勃勃,计划种植100亩速生丰产林,把村里的鱼塘挖深扩大,同时还准备利用鱼塘养鸭,发展立体种养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力争把石前村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示范村。
两年扶贫,两年收获;两年苦战,两年探索。石前村脱贫致富的实践告诉我们,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根本出路在于完成“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在市工作组的正确指导下,只要村党支部坚强有力,经济发展思路清晰,群众艰苦创业,就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脱贫致富,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本报记者谢跃辉 通讯员孙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