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我市历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忠实履行职责,不断探索创新,在监督代表议案办理,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督促办理解决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问题等议案,使乡镇群众就医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落后,危房多,这种状况引起了市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1991年4月,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方华贵等60多名人大代表提出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问题的议案》、《关于解决好乡镇卫生院危房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议案》、《关于要求拨款修建卫生院及购置医疗设备的解决资金议案》。
议案交办以后,5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听取承办单位的汇报,还多次组织检查组对议案办理情况进行检查,5年间,实地察看了56间乡镇卫生院,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政府解决。市委、市政府从1991至1996年每年拨出专款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解决“一无三配套”问题。为了办理这个议案,我市通过多种渠道投入资金1.57亿元。澳头卫生院医疗设备相当简陋,人才缺乏,人员配备不合理,根本不能承担全镇约3万人的看病就医工作,老百姓颇有怨言。面对这种情况,澳头镇政府毅然决定将准备改造旧办公楼的资金划拨兴建镇卫生院。不久,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镇卫生院耸立在大亚湾畔,并于1995年通过市一级甲等医院评审。1999年,更名为大亚湾区人民医院。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基本解决了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问题,乡镇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新建、改建房屋23万多平方米,购置设备1700台(件)。86间乡镇卫生院以新建为主,有79间按省达标要求新建完工并投入使用;购置设备2048件,培训人才493人次。乡镇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督促办理省人大山区文化站建设议案,丰富了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大力扶持山区文化建设,抓紧改变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状况议案》办理方案中涉及惠东、龙门两个县36个乡镇,并规定了办案时间为5年,即1998年—2002年共要完成40个山区文化建设项目。议案办理的头3年,因对办理的认识不足,经费不落实,办理工作缓慢,只完成总任务的20%左右,在全省排行倒数第二,受到省的批评。为此,针对上述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燕华、陈恩强率领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在深入这两个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并加大了督办工作力度,通过实地察看、现场办公、开小灶等形式,督促各级各有关单位抓紧落实省政府确定的议案办理方案。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还身体力行,利用各种机会出面协调各方面关系,于2002年春筹集80多万元解决了后续资金不足的困难,推动议案的落实。到2002年底,全市40个山区文化建设项目中已完成3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因龙门博物馆和惠东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当时评定为扩建类,实际是新建,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导致四个馆未能如期完工。目前,龙门博物馆已建设完工,进入装修阶段。惠东三个馆的建设正在进行。建成的文化站大多数已发挥了丰富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
在惠东县多祝镇,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多祝镇要建一个5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还要建一个内设影剧院、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的文化公园,除了省、市、县的配套资金外,镇里还需要筹资100多万元。该镇一位女人大主席在身患鼻咽癌的情况下,不顾病重,四处奔波筹资,发动海内外的多祝籍人士捐资,终于筹集了15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文化站和文化公园。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到多祝检查工作时,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要求她休息治病。
乡镇领导的行动,为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龙门县龙华镇是一个比较贫困的镇,为了按质按量完成“山区议案”,许多干部几个月不领工资,将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解决文化站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我市被列入山区县的龙门、惠东两县共辖38个乡镇,总人口101万,列入“议案”办理的有38个项目,其中,县级“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4个,乡镇文化站34个。如今,通过省级验收的乡镇文化站已有33个,总建筑面积达30818.9平方米,占任务总数的86.8%。
督促解决市区9000多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缓解了入学难矛盾
前几年,惠州市区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多,市区小学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一些学校只好扩大班额,增加人数。按多出的人数算,市区小学多出170个班,仅此至少需增加18所小学才能满足。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林燕华等20多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强市区小学布局规划建设,满足市区人口入学需求的议案》。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订议案办理方案的过程中,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对市政府提交的议案办理方案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议,使议案办理符合代表要求。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市区小学布局规划建设,满足市区人口入学需求的议案》办理方案规定办案时间从2001年—2006年新建6所小学,扩建3所小学。议案交办后,惠城区人民政府积极努力办理,但在办理过程也碰到不少问题,如土地的征用、房屋的拆迁、补偿、施工等,他们曾多次以电话、上门和书信的形式,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出面协调解决。为了解决议案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和教侨工委先后10多次深入到办案单位的施工现场,邀请国土资源、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到现场解决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新建的上排、东江2所学校,已于2002年9月1日开学。麦地小学等于今年9月1日投入使用,正式开学。三环路小学拟于今年动工兴建,明年9月建成开学。石湖苑小学用地仍未盘整好。扩建的十一小、十五小、东坡小学已动工改造或扩建操场等。市区适龄儿童入学难的状况已逐步得到缓解。
为落实该议案,市政府无偿提供建校用地,市规划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大力支持,并依法免收有关地方性规费。市政府为惠城区每所公立学校补助200万元,其他由惠城区政府从财政预算内拨款,每年500多万元的教育费附加全部安排在建学校和修校舍上。惠城区政府2001年开展了一次捐资办学活动,惠城区分管领导谭沛文带病赴香港找田家炳先生,筹集了500多万元资金。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捐助了150万元。惠州籍港商李逢乐一次捐资1000多万元,在惠环街道办事处建设一间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的小学———李瑞麟纪念小学。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的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把她多年积蓄的15万元捐了出来,她说,能把自己一生积蓄的钱捐出来助教,遂了她的心愿。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指导下,惠城区政府采取改薄、新建学校、加建教学楼的方式,终于解决了9000多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缓解了市区入学难的矛盾。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办理议案,加强文物保护,推动科技进步,重新修建市药检所,监督做好计生工作,使我市的计生工作连续几年获评省先进单位,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