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如今,农村小孩读书不用钱、农民种粮不纳税、群众看病有保障、困难群众有低保、村道实现硬底化、发展有村企合作,我们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日前,记者在惠城区横沥镇农村采访时,农民余天送谈起近些年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时,动情地说。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扶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要以大力宣传和全面实施《惠州市新农村建设五年行动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掀起新农村建设又一个高潮。”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市委书记黄业斌强调:“全市1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要做到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小变、五年大变”。
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强调:“我市是广东的农业大市,要大力构建现代特色农业区域中心,通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珠三角城市以及港澳地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市“五建”资金投入逾亿元
“建设新农村,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还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作出了在全市开展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4月底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百村与百企签订了合作共建新农村协议书,标志着我市村企共建新农村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在共建新农村过程中,村企双方坚持互利互惠,从企业和农村实际出发,找准双方利益结合点,积极探索,创新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富有成效的共建活动。有的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开发生产项目;有的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的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合作,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有的组织公益捐助,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村企合作共建过程中,全市共建企业无偿支持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2000万元。
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如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事处河南岸村有8个村民小组与企业合作建设农民公寓,改造“城中村”;惠东县白盆珠镇新和村六和村民小组在惠州市新发鞋业有限公司支持下,培训和转移富余劳动力80多人;博罗县祥浩实业有限公司带动麻陂镇塘尾村及附近4500多户农民种植甜玉米,并出资20万元修村道;龙门县龙田镇邬村村在市大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支持下,筹资50万元解决“饮水难”,该公司还负责落实种子、技术及农用冷冻车,支持该村建设芥菜和花卉基地。
全市各地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据初步估算,全市91%的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了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40%的村庄完成了建设规划。
与此同时,全市各地陆续展开村庄整治工作,推进“五改五建”(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建文化室、建卫生站、建风景林、建客运点、建垃圾收集点)工程,仅投入“五建”的资金累计超过1亿元,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投入3亿元解决“一保五难”等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我市继续将其列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突破口,加大力度,开展了攻坚年活动。”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县(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亿元用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全部做到应保尽保。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30多万名农村学生实现全学年免费。
——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64.4万人,参合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完成原定目标,参合农民报销封顶线由6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
——100%的行政村完成卫生站建设任务,218所卫生站配备了执业护士,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开展,今年全市追加578户危房改造任务,目前已建成新房178户、在建550户,明年春节前可完成全年改造任务。
——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479.3公里,累计达到2222公里,实现600多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受益人口近100万人。
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8万人
“全市农民钱袋子不断鼓起来。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11元,增长15.8%,增幅比城里人高出1倍多。”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我市是省的农业大市,目前已形成了甜玉米、马铃薯、韭黄、梅菜、荔枝、年桔、蔬菜、花卉等8大特色农业品牌。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区域中心的构想,就要以打造8大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主攻方向,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这位负责人展望说,“十一五”期末,我市8大特色农产品总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万亩,全市建立100个大型农业示范基地,建立20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培育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记者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8万人,培训农民工11261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本报记者孙晓说 通讯员王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