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明天,惠州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北京奥运圣火将在惠州点燃,祥云火炬将在惠州西湖之畔、东江之滨激情传递。圣火选择了惠州,世人的目光也将追随着圣火看到最美的惠州。
■ 基本情况
陆地面积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1/4
惠州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广州、深圳、香港毗邻,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是香港、广州、深圳连结粤东地区的陆上交通要冲。全市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的1/4,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拥有海域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之一。现有常住人口387.5万人。
惠州相继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今年,惠州作为“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国23个试点单位之一,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在珠三角地区名列前茅
每一个来到惠州的人,莫不醉心于她那优美的山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惠州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城里闻鹧鸪,湖上飞白鹭”的美景随处可见,是一座“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的魅力之城。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2%,城区人均绿化面积已达11.92平方米,有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连续7年在广东省城市环保责任考核中名列第二,全市空气质量长年优于国家Ⅱ级标准,空气质量在珠三角地区名列前茅。东江干流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国家Ⅰ~Ⅱ类标准,是供给香港、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的主要水源。
著名的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有惠州西湖、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国家级海龟保护区,以及“百粤群山之祖”罗浮山、“天然氧吧”南昆山、“岭南第一泉”汤泉、风景迷人的巽寮湾等。
■ 人文历史
东坡寓惠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秦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傅罗县,惠州地区属傅罗县的一部分。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惠州人文渊薮,从唐代到近代1000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100多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寓居惠州3年,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对惠州的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惠州诗人江逢辰写下“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诗句,流传至今。
惠州为粤东交通要冲,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这里指挥国民革命军的东征战役;近代史上,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名震中外的东江纵队就成立于叶挺将军的家乡惠阳秋长周田村。
■ 文化体育
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
近几年来,惠州在文化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兴建了惠州慈云图书馆、市博物馆、科技馆、东江纵队纪念馆、滨江公园、小金口文化站等一批文化设施。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惠州获奖文艺作品总数连续3届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惠州重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把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革命文化等“四东文化”,纳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着力构建以“四东文化”为主干的本土文化体系。
惠州地处广州、潮汕、客家三大方言区结合部,人口构成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惠州文化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开放特点。逐渐形成了包容粤、潮、客三大地方文化,又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龙门农民画、龙门蓝田瑶族舞火狗、惠东渔歌、惠城区小金口麒麟舞等民间艺术形式隽永,风格独特。
近年来,惠州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第13届省运会将于2010年在惠州举行。为满足省运会需要,“十一五”期间,惠州拟投入10.6亿元新建、改造17个体育场馆。
惠州体育运动群众基础深厚,惠东县是全国体育先进县,也是广东省的象棋之乡,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吕钦出生在惠东县。惠城区桥西街道办事处、江北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社区。惠州先后为国家输送了世界跳水冠军兰卫、罗玉通,世界摔跤冠军钟秀娥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改革开放以来,惠州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得金牌162枚、银牌187枚、铜牌184枚。
■ 经济发展
石化数码两大支柱产业强势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综合经济实力获得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以年均18.5%的速度大幅增长,三大产业结构为7.9∶58.8∶33.3。2007年全市GDP达1085亿元,比1987年增长47倍。2007年,我市GDP总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招商引资项目合同总额三项指标均突破千亿元大关,标志着惠州跻身全国一类重点城市行列。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26家在惠州投资。2007年,外贸出口额达146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132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GDP达到3713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5元。
惠州培育壮大了电子信息和石化两大支柱产业。目前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产值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6位、全省第3位,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之一、国家火炬计划“数码视听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电脑、手机、高级电工产品和线路板生产基地之一。
去年惠州石化产业产值达378亿元,在全省排第3位,成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重点园区和广东省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其中,年产80万吨乙烯、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投资220亿元的中国海油1200万吨惠州炼油项目将于今年底建成,惠州正成为华南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
■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宽裕型小康
未来几年,惠州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世界眼光和现代思维谋划惠州发展的大局,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新一轮大发展,围绕“一个目标、两大主题、三件大事、四个中心、五个行动纲要”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惠州的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跨进珠三角先进城市行列,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
瞄准一个目标——“十一五”期间,使我市的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跨进珠三角先进城市行列,初步建成综合实力较强的现代化经济强市,实现宽裕型小康,中心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围绕两大主题——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办好三件大事——实现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惠州,到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800亿元以上,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承办好2010年第13届省运会。
建设“四个区域性中心”——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石化数码产业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特色农业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
实施五个“五年行动纲要”——《新农村建设五年行动纲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与技术创新五年行动纲要》、《推进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和《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五年行动纲要》。
本报记者李郁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