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建设珠三角科学发展“后花园” 打造“惠民之州”生态文明示范县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建设珠三角科学发展“后花园” 打造“惠民之州”生态文明示范县

转载 2010/07/12 12:39:1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13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经济相对落后、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县,能否创造“第一等工作”?能否做到“鱼与熊掌”兼得,既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龙门县以实际行动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近年来,龙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对龙门工作的要求,立足生态优势,明确以建设生态文明山区县为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初步摆脱经济发展在低位徘徊的困局。上半年,全县财税综合增长率历史性地居全省67个县区第一名,税收总收入增幅、居民存款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增幅等三个指标居全市第一,GDP增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居全市第二,呈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看成效:亮点纷呈

    近年来,龙门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主要有如下四个: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龙门经济总量虽然较低,但去年以来呈现增长快、质量好、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全县GDP在2007年增长15.3%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下同)又增长13.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快速扩张,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7.1:33.5:39.4调整为27.7:34.8:37.5;完成税收总收入增长8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6.6个百分点;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4.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龙门的投资高速增长,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7%,合同利用外资增长49.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4%;而且23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其中塔牌水泥第二条200万吨生产线9月份可投入生产,环球水泥第二条生产线粉磨站11月可以投产。这些投资项目顺利建成后,将成为龙门快速发展增加强大的动力。

    第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水平不断提高。龙门县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维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5%,大气质量达国家一级,地表水资源达国家一、二级饮用水标准,这些资源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是宝贵的资源。同时,龙门以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为抓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广河高速公路、县城体育馆、东较场、迎宾大道、河堤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环境整治活动,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品位不断提升。尤为值得提出的是,在龙门,普通的群众都以家乡生态优美而自豪,保护生态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第三,群众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截至6月底,全县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1.9%,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增长16.1%。自2007年以来,龙门已连续两次提高机关干部职工补贴,干部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在龙门,可以明显感觉到路上的新车比以往多了,群众的服饰打扮和城里人没有两样。龙门县委、县政府还着力推进改善民生,全面完成了“一保五难”工作任务,并新增就业岗位4723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2人,免费培训农村青年2520人;全面落实了信访维稳“六项制度”和“两项措施”,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热点、难点问题。龙门群众的幸福感在不断增强。

    第四,干部群众精神焕发,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提高。龙门地处山区,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偏于保守落后。但我们所接触的龙门各级干部,个个思路清晰,对宏观环境和龙门的具体情况都有比较全面准确的把握,在交流中,龙门干部讲困难少,谈优势多;提要求少,谈思路多;讲享受少,谈奉献多。龙门县委副书记、县长许志晖告诉我们,龙门从县四套班子成员做起,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自觉突破心理约束和思维定势,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做好工作,展示出了新一届县级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形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目前,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自觉围绕发展大局,发扬敢想敢闯、敢做敢当的精神,鼓足十分干劲,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创业创新。广大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光明前景,改变落后面貌的期望与日俱增,民心盼富,民心思富,全县上下积聚了巨大的干事创业能量,形成了团结和谐、勤奋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探原因:走建设生态文明之路

    龙门县经济社会快速高效发展,是因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走建设生态文明之路。那么,这条道路是怎样探出来的——

    1、严酷现实“逼”出来的。龙门虽然地处珠三角的边缘,但由于区位、交通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龙门招商引资条件难以和沿海地区比,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珠三角地区,还一度在全省山区县中排在较后的位置。进入21世纪后,龙门发展速度虽然快了很多,但与我市其他五个县(区)相比,龙门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每当市里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参会的龙门干部总是不自觉地低头无语”,这是当时龙门干部尴尬状况的真实描述。“知耻而后勇”,龙门人意识到在客观条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否则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龙门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2、解放思想“放”出来的。不同地区因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不同,所选择的模式也应不尽相同。面对龙门经济发展底子薄、交通区位条件差等困难,龙门县委、县政府班子对龙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认真进行了全面、科学、辩证的分析,他们立足龙门生态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主要城市距离不远的优势,确定龙门的发展定位为“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后花园”,将龙门的发展服务范围扩大到珠三角地区;并明确龙门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仅要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在珠三角地区始终保持优势,而且将来在生态型产业发展方面也要在珠三角地区富有竞争力。同时,根据龙门经济总量虽然不大,但人口较少,人均经济指标与全市其他县(区)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的实际,将今后发展的追求方向明确为:“不比总量比人均,不比规模比功能比特色”。从而确立了龙门不沿袭传统的通过大规模工业扩张来壮大经济总量的发展模式,而是实行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并重,在区域发展功能上与周边城市互为补充,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山区县的发展思路。

    3、务实创新“闯”出来的。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可供学习的经验不多。龙门在工作中突出务实创业、创新发展。一是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着力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加强林业工作,狠刹乱砍滥伐和毁林种果等行为,加强了植树造林和荒山荒地、采矿迹地复绿等工作,抓好生态公益林、景观林的规划建设,美化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重点加强水泥企业等工业污染源排放的实时监控;在经济总量较小的情况下,痛下决心,对现有生产技术落后的水泥厂实行关停,仅2007年,龙门县已关闭立窑水泥企业4家,拆除机立窑5台,关停立窑水泥生产线7条;“十一五”期间,龙门县将关停高能耗、高污染的机立窑落后水泥企业14家,产能达200万吨,努力减少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开展整顿规范矿产资源秩序专项行动,关闭了83家非法或不合条件的瓷土场、石场。二是坚持“旅游强县”的战略,努力推动生态型产业的发展。2007年龙门发展生态旅游成绩斐然: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温泉3个景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功举办第三届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暨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国际高峰论坛,打响了“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的旅游品牌;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通过了验收。上半年,龙门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2亿元,增长64.1%。龙门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民画产业、餐饮服务、娱乐休闲、农产品及工艺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立足地方农业特色,合理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年桔、优质米、竹制品等特色农业产业,2007年全县橙柑桔种植面积达38.8万亩。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龙门县十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宣传,特别是2007年以来,龙门的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在生态、农业、旅游、文化等四方面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使龙门的资源优势客观、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在生态方面,龙门71.6%的森林覆盖率、优质的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已经为珠三角城市居民认可。在农业方面,龙门成功摘取了“中国年桔之乡”的牌匾,龙门年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在旅游方面,龙门“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的旅游品牌已经打响。在文化方面,龙门农民画知名度扩大,“农民画乡,文化田原”影响全国乃至海外;蓝田瑶族传统民族舞蹈“舞火狗”获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受赞誉。四是努力推动技术创新。突出抓水泥企业的技术创新,减轻水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推动节能减排。如支持塔牌集团龙门分公司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充分利用水泥熟料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年节约生产资金近4000万元,降低了产品成本,还大大减少了粉尘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该县正在推动“光大”和“环球”两个大型水泥生产企业抓紧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4、优质服务“引”出来的。龙门发展难,难在第二产业少,难在招商引资条件差。在珠三角等区位、交通条件好的地区,政府不需要花多大的力气,外商也会主动上门联系投资设立企业;而龙门则需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引进一个项目。但龙门的干部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狠抓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着力形成迎商洼地效应。一是着力抓好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重点是加快东莞桥头(龙门金山)这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解决了金山工业园区积压14年之久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和历史债务问题,盘活出首期3300亩的建设用地。目前,金山工业园区已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承接转移企业31家;东莞市已多次组织考察团前来洽谈具体事宜,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平台已经正式启动。二是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建成了县投资服务中心,组织与招商引资有关的部门集中办公,着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提高政府各部门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三是落实重大建设项目领导责任制。对每一个落户龙门的大项目,由县四套班子成员包干负责,保证项目顺利落户、顺利建设、顺利投产。四是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服务上给予实实在在的倾斜或帮扶,增强其在龙门发展的信心。2007年以来,深业、富力、佳兆业等大集团纷纷落户龙门,环球、塔牌、光大三大水泥项目和南昆山温泉大观园、云天海等大型企业纷纷增资扩产,全县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三、促发展:仍需加倍努力

    当前龙门发展正处于爬坡上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经济总量较小,上半年完成GDP19.8亿元,仅占全市575亿元的3.4%,在全市六个县(区)中排在最后,欠发达的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

    尤其是走进龙门,让人感觉反差最大的就是交通。从惠州市区到龙门,一路顺畅,只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而从龙门到惠州,虽然走的还是金龙大道,但路面却坑坑洼洼,汽车跑得像牛车一样慢,时间足足多花了半个小时。据说这是龙门水泥行业快速发展,运载水泥的汽车超载把南行的车道压坏了。据反映,龙门通往广州的S119线增城正果段也受损严重。在尚未开通高速公路之前,金龙大道和S119线就是龙门的生命线,这两条道路严重损坏,对龙门产品流通和发展旅游影响很大。不仅如此,龙门县内交通道路损毁也非常严重,尤其S224线平陵至龙华段严重损坏,车辆通行困难,造成光大水泥厂原材料难以运达,两条生产线被迫停产;塔牌水泥厂原材料主要运输道路平陵至山下路段目前损坏也很严重,近期如得不到及时维修,生产发展将受到影响。

    要推动龙门持续快速的科学发展,还需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朝着建设珠三角科学发展“后花园”、打造“惠民之州”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当前龙门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着力抓好交通设施建设,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当前制约龙门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交通。为此,龙门县要把抓交通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抓好。一是全力推进广河高速龙门段建设,确保如期竣工通车;启动粤湘高速博罗至龙门段的前期工作。二是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动工拓宽改造金龙大道,并做好以后的管理、维护工作,保护好这一交通主干道,改变目前路面破破烂烂的状况。三是着手启动龙门建设轨道交通的论证和立项工作,重点是筹建杨平铁路,争取从广梅汕铁路杨村段接修一段到平陵,这样才能满足龙门三大水泥企业的运输需要,否则单靠公路运输,只能陷入公路坏了修、修了又坏的困境;同时,建议光大、塔牌水泥厂修建从采石场到厂区的小轨道交通,实行石灰石利用小轨道交通运输,还路于民。

    2、着力抓好“双转移”工作,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当前全省正在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这是龙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机遇。一要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以完善的功能、良好的环境、便捷的服务,努力把金山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承接地。二要认真抓好招商引资,主动到珠三角发达地区选择一批好的企业落户园区,增强龙门经济发展的后劲。三要坚持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相结合,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主动承接珠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龙门的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的强劲增长支撑龙门的经济发展。四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为产业的发展储备合格的产业工人,同时也增加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

    3、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型经济档次。龙门最大的优势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龙门立县之本,要继续加大力度保护好生态。一是规范完善矿产资源开发,防止乱开滥挖矿产资源破坏环境。二是抓好森林生态保护,坚持抓好封山育林和道路、村庄风景林建设。三是抓好污染源的治理,坚决关闭淘汰落后的小水泥厂,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四是加强项目落户环评工作,凡落户龙门县内的招商项目,都要通过县长办公会来选择、决定,防止因项目开发而破坏了龙门的生态环境。同时,龙门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通过“广东省旅游强县”验收的基础上,要继续以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中国旅游最佳目的地”为目标,通过进一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龙门旅游整体形象,壮大发展旅游产业。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