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09年安排53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2009年安排53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

转载 2010/07/12 12:44: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9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中小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我市即将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和《惠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实施细则》等7个实施细则冬天里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了温暖。

    即将出台的政策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记者从昨日上午举行的惠州市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在会上征求意见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在会上提交讨论的《惠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实施细则》、《惠州市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细则》、《惠州市发展产业集群实施细则》、《惠州市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实施细则》、《惠州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实施细则》、《惠州市完善中小企业人才服务实施细则》、《惠州市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细则》等7个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七个实施细则”)将于近期出台。《意见》提出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等5个意见,制定多项优惠政策,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七个实施细则明确了重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工作进度和责任分工,量化了各项目标,将为帮助我市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这些政策的即将出台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我们企业在寒冬中感到特别温暖。市主要领导说要对中小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让我感觉来惠州创业非常值得,心里非常踏实。有市委市政府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今后更要坚定信心,再大困难都要熬过去。”现场的企业家们纷纷表示。

    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

    在争取省财政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上,2009年我市将安排53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包括安排100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奖励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政府注资3000万元,参股15%,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85%,成立市级担保机构;每年安排500万元全民创业专项资金,500万元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300万元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

    编制滚动预算集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市政府扶持企业发展各项专项资金编制滚动预算,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扶持方式等,在2008~2009年集中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具体内容包括:2009~2012年市财政安排的技术改造、节能、中小企业专项等资金提前于2008~2010年预安排;2008~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用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品牌建设、专业镇建设和三大集团科技发展的资金(4800万元),提前于2008~2010年预安排;2008~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的300万元承接产业转移的奖励资金,集中在2008~2010年使用,由市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对承接产业转移较好、吸收本地劳动力数量大的县(区)和转入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的企业(含中小企业)进行奖励;2008~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的产业引导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提前于2008~2010年预安排,用于对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进行扶持,县级财政按1∶1比例配套。

    今年起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

    从2009年起将开展惠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对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给予3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为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我市支持拥有“品牌”的企业申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对以自有品牌出口的企业,在境外获得专利、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的费用给予70%的补助。

    对示范中介机构给予10万元补贴或奖励

    凡评为示范中介机构的,在媒体上公布,并给予10万元补贴或奖励。

    为加强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引导整合社会服务机构,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在全市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监管合理的中介服务组织体系,重点支持发展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企业融资、认证服务、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房地产评估、法律援助等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服务示范点建设活动,每年评选示范中介机构。

    对50家重点企业实施直通车服务制度

    在全市择优选取50家高增长、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建立优强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多部门联合审批,提高行政审批透明度和审批效率。全力抓好对外审批窗口服务,建立办事窗口限时服务制度,对单证齐全的业务保证即时办理;对优强重点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直通车”服务。本报记者魏怡兰 通讯员林支伟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