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以大气魄承接产业大转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以大气魄承接产业大转移

转载 2010/07/12 12:57:5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107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深厚)


(避暑胜地—南昆山石河奇观)
  
  200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惠州调研考察时,对惠州提出“要以大气魄承接产业的大转移,找准惠州产业发展的‘坐标定位’,进行针对性、高水平的招商引资,形成既有惠州特色,又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为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双转移”的战略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惠州市政府和东莞市政府全力以赴,联手打造首期面积733公顷,规划面积1080公顷,远景拓展为3000公顷的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推动两市产业优化升级和惠州新一轮大发展。

  惠州是《纲要》赋予“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使命的三个试点市之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而园区所在地龙门则是首批省政府认定的粤北山区县,是“双转移”地域空间拓展与选择的重要区域。因此,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创建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的要求十分迫切,意义犹为重大。

  创建省示范园的三大基础
  
  同一历史地区:莞惠之间地域相邻、产业相连、人文相通

  东莞、惠州历史上曾同属惠阳地区。从地理位置看,两者地域相邻、产业相连、人文相通,东莞和惠州在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合作上具备先天优势。从两地发展情况看,东莞具备产业、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而惠州拥有发展空间、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在需求互补的情况下,两市共同打造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一方面能有效缓解东莞在劳动力、土地、能耗、环境方面的压力,提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惠州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双赢。

  莞惠携手是“自由恋爱”的结晶。事实上,在市场规律的导向作用下,东莞与惠州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两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统计,多年来,惠州市引进的项目近四成来自深圳、东莞两市的产业转移。东莞人在龙门投资已形成深厚基础。目前,东莞人在园区所处的龙门县投资项目50多个,投资总额近百亿元,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有光大水泥、科达建材、碧水天源等,涉及新材料、电子、旅游等多个领域。东莞、惠州两市的人缘和地缘使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能更快、更有效地接受东莞产业的转移。

  同一经济圈:产业转移列入“深莞惠一体化”重点推进项目

  《纲要》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构建“深莞惠”经济圈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在《纲要》出台后不久,深莞惠三市共同签署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结成城市发展“同盟”,共推珠江口东岸地区经济一体化。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转移成为莞惠经济对接的重头戏。在同一经济圈内实施产业转移,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不仅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也肩负起助推“深莞惠一体化”进程的重任。

  协议签订后一个月,惠州市领导组团前往东莞,两市召开了“贯彻《纲要》加强合作座谈会”,两市四套班子领导就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同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见,并就共建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达成了合作协议。5月16日,深莞惠三地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在会议签署的《三市紧密合作近期工作重点事项的协议》上,加快推进“双转移”工作被确定为今年要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

  为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莞惠两市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任园区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今年5月,莞惠两市联合出台了《关于共同招商引资承接东莞产业转移的意见》。根据两市的资源禀赋、城市功能、现有产业结构、未来产业定位等,推动两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构建产业配套完善、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转移园区。

  同一发展战略:凝聚政府、园区、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全方位合作

  《纲要》中明确提出“以深圳市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结合贯彻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莞惠两市将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支点,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强力推进。5月30日,在两市政府先行对接的基础上,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与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就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莞惠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对接取得突破性进展。莞惠两市这种政府、园区、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全方位对接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促成了东莞-惠州产业合作签约仪式的举行。

  6月20日,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东莞、惠州两市强强联手,再推新举措,在惠州市龙门县举行东莞-惠州产业合作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惠州市经贸局与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就加强莞惠两市电子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和产业对接达成共识,共同签署《关于推进东莞惠州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交流合作的框架协议》。今后三方将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协助惠州市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互开展投资发展环境推介,协助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协会会员在惠州开拓市场,实现产业的互补合作和相互配套。

  目前,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内的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5家科技研发中心,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东莞市奇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省内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已经与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签订合作协议。在惠州市信息产业局的积极牵头下,TCL、侨兴、德赛等惠州市龙头电子信息企业纷纷签约入园,软件、照明、无线电等行业协会也积极加盟,促使园区迅速聚集起产业集群。

  创建省示范园的三大效应

  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示范区

  龙门在全县只设立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一个工业园区。其它乡镇原则上不再上工业项目,并计划将原有的工业项目引导到园区落户。这样可以整合全县范围内的工业资源,防止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镇镇都争上工业项目的零散、无序开发的局面,从而进一步优化全县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腾出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园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园区环保机构的统一监管下,对入园企业的工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能够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和保护,减少低层次、大范围的工业开发所带来的生态保护的压力,确保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会带来污染转移。

  同时,通过确立“珠三角生态花园”的发展定位,龙门把有利于保护生态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与生态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作为招商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对全省探索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惠州’分为两半,一半是珠三角的‘惠州’,另一半是山区的‘惠州’。”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惠州处于珠三角和山区的交界地,自身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以身处北部山区的龙门县为例,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龙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县域经济与同市的其他县区相比,总量严重偏小,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分不对称,属于惠州发展过程中的一处“软肋”。

  在今年出台的《纲要》中,惠州被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试点市之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搞好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为保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经济支撑。纵观三个试点城市,仅惠州设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转移”战略决策,通过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带来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带动龙门乃至整个北部山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破题的关键。

  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可有效促进本省、本市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优化城乡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有助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园区达产后,园区的总产值将达到或超过390亿元,实现税收23亿元,在短期内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形成珠三角发达地区、珠三角欠发达地区和珠三角北部山区之间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通过重点扶持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将对促进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产业集聚和升级转型的示范区

  莞惠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长年占据省内前三甲位置,在珠江口东岸形成一条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今年初,珠江口东岸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被《纲要》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为莞惠做大做强这一支柱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据了解,惠州市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436.2亿元。目前,莞惠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相加超过5000亿,预计到2010年,这个数值将突破6000亿。莞惠两市要共同完成《纲要》赋于的使命,联手突破6000亿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共同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迫切需要寻求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而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对主导产业的定位,恰恰能有效对接两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梯度转移,成为这条电子信息产业走廊首选的延伸区域。

  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园区将充分利用惠州和东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数码视听、光电、计算机及外设、移动通信、电子元器件等低消耗、低污染、高渗透和高增值产业。在配套莞惠两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发展的同时,全方位、近距离地接受其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辐射,从承接移转、生产加工起步,逐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目前,惠州正全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将作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支点。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秀的资源、优美的生态、优质的服务和明确的定位,一批顶级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已与园区达成科研服务与经贸合作意向。在强势主导产业的支撑下,不久的将来,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将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升级转型的示范区。

  创建省示范园的六大优势

  区位优越:距离港-深-莞经济主轴最近

  优越的区位是产业转移的天然优势。在我省目前所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中,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距离东莞-深圳-香港经济发展轴最近的园区。园区向西与广州的从化、增城毗邻,向南紧邻东莞、深圳与香港等经济发达城市,易于接受珠三角发达地区乃至港澳和海外地区的技术、市场、信息辐射,是拓展对外合作的良好地域,具有承接产业区域性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两条省道四条高速贯穿(环绕)园区

  两条省道S119、S244从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经过,四条高速公路贯穿(环绕)园区:广河高速已动工建设,龙门境内设四个出入口,预计2010年将建成通车;规划中的粤湘、河清、惠河高速支线等在龙门纵横交错,距离园区最近的出口约300米,最远的出口不到20公里。明后年,龙门将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时间上与园区建设同步对接。

  配套完善:园区拓展潜力巨大
  
  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80公顷,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园区还将有2000多公顷的发展用地,土地供给充足,地势平坦,开发简便,拓展潜力巨大。目前,园区首期建设基本实现“四通一平”,路网基本成形,设施配套完备。园区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日,远期将达到6万立方米/日,220KV昆山变电站已投产运营,可以满足园区用水、用电的需求。

  营商方便: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

  园区所在地环境优美,地价、水电费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拥有比珠三角核心区更低的成本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目前珠三角需要转移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惠州职业技术教育发达,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优势明显。目前,全市现有职业学校41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近200家,年培训量超过20万人次,可为园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规划合理:园区与城市互动

  园区位于龙门县城和省中心镇平陵镇之间,是龙门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园区与县城连成一体,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整体推进。园区内的两个片区仅隔300米,城市与园区互动。公共服务、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设施与县城可实现资源共享。园区建成后,入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居住、生活条件便利,子女就近入学方便。

  环保先行:准入条件严,环保设施动作在先

  从建园之初,园区的环保设施建设保持先行。目前,园区配套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方案也已完成,该项目的设计规模为1万吨/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园区的环境容量,完全满足处理园区工业废水的需要。县域大气环境容量较大,园区选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凡引进园区的项目都按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把关。(专版撰文:李长虹 林文通 邱志彪 陈建清)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