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惠州:产业转移“第一梯度”首选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惠州:产业转移“第一梯度”首选

转载 2010/07/12 12:58: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10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在全省33个省级转移园区中,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可谓与众不同。园区设立适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惠州跻身珠三角,并被频频点将;园区距港-深-莞经济发展主轴最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处于产业转移的第一梯度位置;合作城市之间历史渊源深厚,主导产业相近,天时、地利、人和等各项优势凸显。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惠州在实施省政府“双转移”战略过程中体现出探索新路径、新模式的决心和气魄,以环保优先、创新共建、产业聚集、统筹发展的理念,打造出一个具有独特示范性的产业转移园。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按经济规律梯度转移的最佳选择地及转移企业按照市场规律集聚发展的最佳承接地。

    建设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条件优越

    产业转移的进程,具有就近转移和梯度转移的特点,以符合市场的需求。区位和交通优势是产业转移工业园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惠州地处珠三角,毗邻广州、深圳和香港,纵横交错的城市立体交通、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现代化港口使惠州成为珠三角衔接粤东、闽赣和港澳台地区的交通枢纽。随着莞惠、惠深沿海、粤湘(博深段)、广河(惠州段)和惠州疏港五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惠州将成为我省高速公路总里程最长的地级市。京九铁路纵贯惠州全境,并通过惠大铁路与惠州港相连。目前年吞吐量已达7000万吨的惠州港,成为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的港口转运货物集散地。

    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紧靠东莞深圳,是距港-深-莞发展轴最近的省级产业园,向西与广州的从化、增城毗邻,向南紧邻东莞、深圳与香港,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具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区位优势,是拓展对外合作的良好地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优越。两条省道S119、S244从园区经过,分别接通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4条高速公路贯穿(环绕)园区:广河高速已动工建设,龙门境内设4个出入口;规划中的粤湘、河清、惠河高速支线等在龙门纵横交错。便利的交通纽带,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得惠州承接产业转移更符合市场规律,更有利于市场要素的聚集。

    此外,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80公顷。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园区还将有2000多公顷的发展用地,土地供给充足,拓展潜力巨大。所在地环境优美,地价、水电费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拥有比珠三角核心区更低的成本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园区与县城连成一体,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整体推进。首期建设基本实现“四通一平”,路网基本成形,设施配套完备。各项优越的条件使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承接珠三角核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最有利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不仅需要拥有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合作双方的“合拍”程度也是关键所在。

    惠州市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视听产品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激光头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惠州市是世界最大的彩色电视机、激光头和电池生产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电话机和电脑线路板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激光视盘机和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等。惠州市以总投资32亿元的TCL液晶模组项目为龙头,加快液晶产业园建设,扶持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包括投资90亿元的AM-OLED光电项目在内的30多个大项目,力争在新型平板显示、移动通信、LED光电和数字家庭等四大领域有新突破。2008年,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预计到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2400亿元产值、500多亿元增加值。合作伙伴东莞则拥有有电子信息企业4700多家,2008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3000多亿元,具有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强大的配套能力,生产制造的电子信息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不久的将来,两市电子信息产业总值相加将突破6000亿。

    在双方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持下,惠州对于承接东莞相关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可谓得心应手。为携手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根据两市协议,东莞、惠州分别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把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莞惠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升级的重点区域。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无疑是两市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升级的最佳发展区域,成为东莞、深圳等产业梯度性转移的首选。

    东莞、惠州历史上曾同属惠阳地区。从地理位置看,两者地域相邻、产业相连、人文相通,东莞和惠州在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合作上具备先天优势。从两地发展情况看,东莞具备产业、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而惠州拥有发展空间、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在需求互补的情况下,两市共同打造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一方面能有效缓解东莞在劳动力、土地、能耗、环境方面的压力,提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惠州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双赢。

    事实上,在市场规律的导向作用下,东莞与惠州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两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统计,多年来,惠州市引进的项目近四成来自深圳、东莞两市的产业转移。东莞人在龙门投资已形成深厚基础。目前,东莞人在园区所处的龙门县投资项目50多个,投资总额近百亿元,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有光大水泥、科达建材、碧水天源等,涉及新材料、电子、旅游等多个领域。东莞、惠州两市的人缘和地缘使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能更快、更有效地接受东莞产业的转移。

    今年初出台的《纲要》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构建“深莞惠”经济圈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莞惠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在同一经济圈内合作,莞惠产业转移具有转移成本低,产业连接易,政策衔接快等特征。加快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的进程,将极大提升这一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大举措建好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

    惠州市一直践行“绿色生态、环保优先”的理念,环保各项工作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01-2008年连续8年地级市党政环保责任考核保持在全省前2名,2008年环保工作得到中央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充分肯定。

    为优化生态环境,惠州市在该园区所在的北部山区龙门县229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只规划建设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一个工业园区,实施工业进园区的发展战略,其他乡镇不再上工业项目。避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那种对环境破坏大的发展模式。产业转移工业园选择在龙门县的适宜区域集中建设,将较大程度整合全市范围内的工业资源,优化全市的生态环境。

    建园之初,为保证园区建设不会对东江水质造成污染,惠州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对产业转移园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园区实行集中治污,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在线监控,并已规划设置了足够容积的突发事故废水及消防污水应急缓冲池,一旦发生环境风险事故,污染将完全控制在园区内。

    同时,为了加强园区项目的准入,环保的监管,在园区专门设立市环保局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局。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已动工建设,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后可以完全满足园区处理污水的需要,确保园区污水100%全部达标排放。园区实行最严格的项目准入和环保监管制度,确保产业转移不会带来污染转移。目前,惠州市、龙门县均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年度COD、SO2减排任务,得到了核查组的一致好评。通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结构减排、工程减排以及监管减排工作方案,确保污染减排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确保到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的年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3万吨和3.8万吨内。

    深莞惠为推进一体化战略,于2009年2月共同签署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结成城市发展“同盟”。在此基础上,东莞、惠州两市政府积极探索创新园区共建模式。

首先是领导重视,由两市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担任园区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两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共同招商引资承接东莞产业转移的意见》,要求东莞每个中心镇转移2-3家企业入园。目前,东莞市已从各镇街办抽调了36名党政领导干部到园区所在地龙门县挂职,落实招商引资的具体帮扶措施。其次是东莞松山湖科技园与园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再次是多方加盟推动,园区与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东莞惠州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交流合作的框架协议》,两市的软件、照明等行业协会积极加盟。

    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惠州市已投入资金5.3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起至2013年,惠州市将继续统筹安排25.5亿元投入园区。期间,东莞市也将合计投入5亿元,其中的5000万元已于今年7月拨付到位。

    两市扎实的共建措施,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创新性的全方位合作,使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主导、科研机构先行、行业协会互动、知名企业跟进的格局,园区的建设推动和发展保障更加有力。

    电子信息产业附加值高、污染小、就业带动力强。目前,惠州正全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将作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支点。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秀的资源、优美的生态、优质的服务和明确的定位,一批顶级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已与园区达成科研服务与经贸合作意向。东莞松山湖内的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5家科研中心、行业协会,以及步步高、奇声电子、勤上光电、惠州TCL、德赛等共17家企业与园区签订入园合作协议。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产业集聚的格局初步显现。

    园区将充分发挥莞惠电子信息产业和资金投入的优势,积极配套两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和布局,大力发展光电、通讯、汽车电子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迅速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升级转型。从而促进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发挥支柱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产业规模后,将与周边地区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和经济往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