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关键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农业生产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关键

转载 2010/07/12 15:13:3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44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惠州发展特色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惠州是一个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农业大市。惠州发展特色产业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因此,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赖坤昌、市农业局局长刘仕启和市政协委员郑秀红、余国新等均认为我市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和重要途径。

    梅菜是我市农产品中的拳头产品,年产销梅菜3万多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带动农户达6800多户。事实上,近几年我市的梅菜、甜玉米、马铃薯、韭黄、荔枝和龙门年桔等6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规模效应,全市有万亩以上水果基地和蔬菜基地的乡镇分别有42个和16个,一大批农民依靠种植特色农产品富裕起来。但是,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这几大特色产业仍存在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整体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2004年,我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由2000年的53∶47调整为41.5∶58.5,郑秀红和刘仕启分析认为,在确保粮食供应安全的基础上,应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步伐。

    他们认为,我市各地应把冬季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断加大以马铃薯、梅菜、甜玉米等作物为重点的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扩大冬种生产面积,优化冬种结构。

    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有112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34家,2004年销售收入27.1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22.45%。龙头企业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市真正具备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仍然偏少,尤其是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导致农产品尤其是水果类产品上市时间集中,销路不畅,价格低廉。

    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如果农产品出现因销路不畅而导致丰产不增收的情况,势必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郑秀红和余国新等人认为,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研开发和加工流通能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订单农业”,以“合同”、“契约”为纽带稳定产销关系,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效益。   本报记者何万明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