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52项目审出违规金额逾5亿
转载
于 07-12 17:4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23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昨日上午,受市政府委托,市审计局局长罗伟谊在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作《关于2005年度惠州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的报告》。据报告披露,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20日,市审计局抓住土地盘整补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工程、财政专项资金、享受政府资源事业单位等审计重点,共审计(调查)项目52个,查出违规金额5.17亿元,促进财政增收节支2.42亿元(其中:应交财政1.18亿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金额1.24亿元),拟移送案件线索1宗,提交监测、预警经济运行的重要审计报告、信息36篇。
问题披露
国土资源部门
1595万元补偿金无原始资料
市审计局对市国土资源局及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国土资源局2004至2005年财务收支、国有土地征用及出让金征收管理等情况,以及市政府交办的文头岭原牛场地块等3个土地盘整补偿事项进行了审计或调查。审计发现,土地盘整补偿工作漏洞大。如以虚假合同、协议和收款收据作为补偿依据,涉嫌骗取国家土地盘整补偿资金;多列债务、工程投入补偿款;有关职能部门把关不严,审核环节存在漏洞;部分县(区)土地盘整补偿定价机制不健全等。审计还发现其他问题,主要有:
土地征收存在违规现象。一是惠阳区、惠东县和博罗县均存在由镇政府实施土地征收的现象,造成征收主体违规。二是征地资金多头管理,存在风险。如惠东县征地资金均先由用地单位提供,但征地资金的收支未实行统一管理,影响了征地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部分重要补偿依据资料缺失。审计抽查发现,市国土资源局的一些土地盘整项目,如2002年开始补偿的惠湘化纤项目,补偿金额1595.19万元无原始补偿资料,补偿真实性无法确定。此外,有些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如无登记台账,缴交税费和出让金的资料不全,有关业务部门难于掌握受让方是否存在迟交、不交或免交税费、出让金情况,征地档案资料缺失等。
部分工业项目用地开发利用效果不佳。部分县(区)因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需要,对工业项目用地出让制定了优惠政策。但有些项目用地并未用于兴办实业,使用效果不佳。如2004年惠阳区国土资源局通过盘整收回再出让给某公司的2.98万平方米土地、以优惠价格出让给另一公司的10.64万平方米土地,2004年博罗县国土资源局分别出让给博罗县麻陂镇某厂和惠州市某公司的3.28万平方米和2.03万平方米土地,至今均无动工迹象。
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不够规范。惠阳区、惠东县和博罗县均不同程度存在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现象,共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3744.88万元;两级国土资源部门两年度欠缴各级财政地价款、征地款、土地垦复金、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出让价款等收入合计8239.38万元;在抽查的项目中,市国土资源局少收出让土地地价款31.11万元。
部分县(区)国土部门还存在其他违纪违规问题。一是违规收费682.54万元。其中,博罗县国土资源局执行博罗县物价局越权、违规审批的收费文件,违规收费409.34万元。二是违规计提事业经费492.87万元。2004至2005年度,博罗县国土资源局从总地价(挂牌出让竞得价)中按自定标准6%提取事业经费492.87万元,支出总额57.41万元,主要用于搬迁补偿支出、招待费等,2005年底结余435.46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两项目核减不实造价1958万
市审计局对市区南三环路及南山大道、仲恺大道改造等两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程结算的审计,共核减不实工程造价1958万元,核减率为10.94%。发现的主要问题:(一)高套定额。因高套定额,南三环路及南山大道、仲恺大道改造工程分别加大造价约520万元和930万元。(二)取费不当。仲恺大道改造工程因费用计取不当,加大造价约305万元。(三)多计工程量。因多计工程量,南三环路及南山大道、仲恺大道改造工程分别加大造价约103万元和76万元。(四)多列工程结算内容。南三环路及南山大道因多列工程结算内容加大造价约54万元。
市审计局对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工程项目开展了全程跟踪审计,依法依规对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方面实施了监督,已发放跟踪意见单4份,共提出审计意见建议12条,被审计单位已采纳11条,并产生整改效果。
市中心血站
血费收入未优先发展业务
审计发现,市中心血站虽能较好地完成采供血任务,保证了我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需求,供血价格基本符合省物价局的文件规定,但血费收入的使用效益不理想。一是支出结构不合理,个人收入及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偏高。2004年度、2005年1至8月人员及行政经费支出均超过市财政局批复的正常支出。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该站非卫生专业的行政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加大了人员和行政经费支出,使血费收入无法更多地投入到业务发展中。三是人员增长比例高于采血量和血费收入的增长比例,人均采血量和血费收入均有所降低。2003年以来,该站共购置了价值580万元进口先进专用设备,检验血液及其他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有较大提高,但职工人数增加造成增员减效,月人均采血量、血费收入均降低了2%。四是血费收入未被优先用于发展业务。采供血业务发展所需送血车、滤血等设备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加重患者负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仲恺高新区
员工月收入高出市直2000元
市审计局分别审计了仲恺高新区和数码工业园2004至2005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发现主要问题有:(一)土地等资产管理不规范。仲恺高新区个别土地资产未按规定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数码工业园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上无相关的定价和约束机制,存在定价标准不一现象。(二)超标准发放补贴、奖金。仲恺高新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人均经费、工资补贴远高于其他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审计,该区2004至2005年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均相当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两倍。经抽查部分月份工资、补贴发放情况,发现各级别工作人员与市直机关同级别人员相比,平均高约2000元。(三)收入、收费管理方面存在一定违规问题。一是部分规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未缴交财政专户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4至2005年度,仲恺高新区、数码工业园地价和规费收入中,分别有3561.36万元和1360.41万元未缴交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中3788.62万元已被用于支付征地等费用,未真实反映园区收入规模。二是违规收费。仲恺高新区未经物价部门批准自定“测量费”等8项收费项目,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共收取387.98万元;数码工业园在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时,也存在不规范情况。
企业资产管理
7家企业偷漏税1304万元
市审计局已完成企业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调查)项目14个。结果表明,在市国资委等职能部门的推动下,被审计企业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方面工作逐步规范。但仍发现如下主要问题:
审计发现5家企业共支付9748.55万元购买土地使用权,但由于历史原因,均未取得确定的土地或未办理有效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如市城建开发总公司位于市区河南岸的4890平方米土地未在账上反映,已支付惠城区三栋镇征地款200万元无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公司对此未采取有效措施;市宏惠集团公司购买1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已支付750万元,账上未反映土地资产,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市地产总公司对土地资料管理不规范,公司无法提供征用、出售、结存土地的总体数量和详细情况,容易产生漏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7家企业进行审计时发现,存在账外账或不及时反映收入金额达6808.81万元,造成偷漏税1304.67万元。对2家企业的审计发现,未按规定进行国有产权交易,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中,市经济开发实业公司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于2004年与某房产开发公司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转让位于市区下角、面积623.4平方米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及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房产,价格明显偏低。
惠城区
少列基金预算收入6009万元
市审计局对惠城区人民政府2004年度财政决算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少列基金预算收入6009.88万元。经延伸调查惠城区外商投资服务公司发现,2002年至2005年,该公司收取白鹭湖土地及水域出租、出让金合计6000万元(另银行存款利息9.88万元),并负责管理核算,导致少列各年度的基金预算收入合计6009.88万元。(二)借入周转金1422.24万元未在财政周转金账户和会计报表中反映,形成账外资产。(三)暂付款数额大,部分资产质量较差,未及时清理结算。经审计,至2004年末,惠城区财政局预算暂付款余额2.38亿元,其中账龄5年及以上的款项有2.32亿元,除城市信用社、农金会专项再贷款2.01亿元,以及2003年划入各镇的应付周转金1259万元外,尚有以前年度暂付惠城区各单位的借款1854万元。这部分债务时间较长,回收较为困难;另该局预算外资金专户至2004年末应收款余额3592万元,其中账龄5年及以上的款项有3000万元,涉及44家单位。
医疗保险费
5县(区)欠缴2876万元
市审计局组织对各县(区)(惠城区除外)2005年度医疗保险基金征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各有关部门较好地执行了各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能按规定标准执行,管理和使用基本规范,内控制度基本健全。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挤占基本医疗保险金248.1万元。二是参保单位欠缴医疗保险费。截至2005年底,上述我市5个县(区)参保单位共欠缴2876万元。三是个别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不够真实、不够规范,存在乱收费、多计病人医药费用、超范围支付医疗费用、擅自免收应由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等问题。四是部分企业的医疗保险费缴费基数不实,导致少缴医疗保险费。五是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整改措施
市人大常委会
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决议认为,我市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对财政性基金、专项资金、土地盘整项目费用补偿、政府性投资项目工程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审计监督力度,发挥了审计在监测、预警经济运行方面的高层次监督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会议要求,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加大整改力度,解决年年查、年年犯的问题。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限期整改。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及违法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整改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市政府
大部分问题在整改中
市政府于2006年8月22日召开了有关执法执纪部门和市政府督查办参加的审计执法联席会议,对审计发现的主要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针对28条审计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了研究和分工落实。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正根据联席会议决定组织落实,着手制订堵塞漏洞的措施,建立约束监管机制;市政府督查办正组织专项督查。各有关部门、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很重视,在审计过程中就着手进行认真整改,大部分问题正在整改之中。
市审计局
账外资产要纳入监管范围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市审计局本着“审、帮、促”并举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一是对土地盘整项目中的案件线索,将移送有关机关依法予以查处;二是对偷逃税、少交其他财政收入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要求被审计单位补交入库;三是对制度规定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要求有关部门根据审计意见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四是对影响和制约我市经济建设的倾向性、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如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企事业单位土地资产管理等问题,正组织进行综合分析,拟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服务。
在检查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纪违规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同时,市审计局从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加强监督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强综合预算管理,下大力气加大部门预算改革力度。二是规范国土管理工作,堵塞土地征管业务和财务管理中的漏洞。三是强化企事业单位土地等资产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控制享受公共资源的事业单位的支出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加强对有关资产转让等审计、评估行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
本报记者王航帆 余 亮
追回被侵占挪用资金560.6万元
记者昨日从市审计局获悉,相关单位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议和市政府的要求,认真整改2005年审计发现的问题,取得明显效果。通过整改,增加财政收入315.4万元,减少财政支出7725万元,制定上缴计划金额142万元,追回被侵占挪用资金560.6万元,作并账、调账等账务处理金额2.4亿元;设立加强资金管理的财政专户2个;建立预防违法违纪制度及改进专项工作措施19项;移交司法机关的4宗案件中,已查清3宗,2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和10年。 (王航帆 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