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市妇联近年来大力推进“女性素质工程”,在提高我市广大农村妇女素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我市对农村低学历妇女进行学历培训创出的新模式将在全省推广。昨日,记者就此相关话题专访了市妇联主席邹瑞霞(本报昨天A2版《组建5支队伍为妇儿提供服务》一稿中市妇联主席应为邹瑞霞)。
创建星级农村妇女学校68所
记者:市妇联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抓好农村妇女的素质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体的做法和成效如何?
邹瑞霞:自1998年起,我们就开始开办农村妇女学校。多年来,农村妇女学校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开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创建了省级星级农村妇女学校11所,市级星级农村妇女学校20所,县级星级农村妇女学校37所,全市共有农村妇女学校1144所。学校开展常规的农业实用科技、卫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培训,仅2006年就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671期,培训农村妇女超过48111人次。全市现有女农民技术员1550人,有6350人获得绿色证书。
低学历培训助困难妇女脱贫
记者:在开办农村妇女学校的基础上,2005年下半年我市开始对农村低学历妇女进行学历教育培训,并在这方面探索出新模式,具体有哪些内容?
邹瑞霞:我们根据各县(区)实际摸索出四种办学模式。模式一:龙门县实施的“一村一生双培养”工程。由市、县直机关单位在挂钩驻点村,每年挑选并资助一名农村贫困家庭女青年,对他们开展政治素质和文化科技、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同时,村党支部安排两名支委负责把该名年轻妇女培养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后备女干部。模式二:配合农村城镇化进程举办学历教育班。博罗县妇联与当地中专学校联合办学,参训妇女各科成绩合格者,由学校发给中专毕业证书。模式三:在贫困地区配合扶贫帮困开展培训。惠阳区在制订培训方案时,特别关注单亲特困家庭的妇女,以结对资助的形式,解决参训妇女全部学费。模式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惠城区、惠东县妇联采取与企业挂钩,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与社会办学单位联合。学员以“带薪实习”的方式,领到薪水交学费和生活费。
今年4月,省妇联专程到惠州调研我市农村低学历妇女教育培训的“四种模式”。我们还将在本月23日召开的广东省妇女素质教育培训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向全省推广我们的学历教育培训新模式。 (记者冷 敏 通讯员廖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