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挂钩扶贫单位帮扶龙门地派英洞村发展生姜种植
生姜长势很好,村民乐呵呵。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姜也成熟了。今年的大肉姜不但产量好,而且价格比去年翻了一倍。眼下,生姜丰收成为省级贫困村——龙门县地派镇英洞村村民们心头最大的喜事。
大肉姜块茎肥大,亩产1750公斤
英洞村地处惠州地界边缘,与韶关相接,从地派圩镇到村里,还要走10多公里蜿蜒陡峭的山路。昨日上午,记者第一次走进了这个偏远而陌生的小山村。
晚稻已经全部收割完了,近段时间天气持续晴朗,谷子也很快晒好了,但村民们还是没有工夫歇下来喘口气。因为,地里的大肉姜也已经成熟,大量上市了。记者看到,姜田看上去远没有稻田那么起眼,但地下却别有景象。大肉姜的块茎肥大,颜色鲜亮,卖相非常好。收姜的过程也很简单:挖出来后,把姜梗摘下来,把泥土甩干净,放进箩筐码好就行。也不用自己挑出去卖,打个电话过去,等在村里的收购商就会来到地头,过秤点数,所期盼的钞票就能到手了。
村民们说,种水稻只能保证自己有饭吃,种姜则能拿来换钱花。今年姜的价钱高,比较起来,种姜比种水稻划算多了。村民伍时伟种了2亩姜,亩产平均有1750公斤,地头收购价是每公斤6元。全部卖出去的话,总收入共有10500元,除去1500元的成本,还能赚9000元。而且,他种姜用的肥料和农药钱还是副县长谢月明帮扶的。“种水稻的话,亩产好的才有400公斤,按200元100公斤算,只有800元,早晚两造不扣成本总收入才1600元。”伍时伟说。
挂钩扶贫单位帮扶,种姜脱贫初见成效
由于地方偏远,交通不便,英洞村的经济一直比较落后,至今还戴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乡亲们非常渴望村里经济能快速发展起来,早点摆脱贫困。但条件所限,一直找不到什么好法子,年轻人只好纷纷外出打工谋生。
以前也有人种姜,但规模很小,主要是为了自家做菜用,只有少部分卖。去年,县里和镇里的领导到村里扶贫,看到村民种姜产量还不错,土地也比较适合种,于是建议干脆扩大规模,就发展种姜产业。”英洞村党支部书记黄耀东说,这个想法提出来后,大家都认为可行。于是村干部带头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发动村民种。村里贫困户和低保户也想种的,由政府资助种子和肥料钱。姜种下去之后,县镇两级农业部门还派出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指导。
起初,我们也担心地方太偏姜难卖,没想到产量起来之后,深圳、东莞、广州的收购商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纷纷跑进村子来了,而且价格比去年翻了整整一倍。”成规模种姜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种姜农户眉开眼笑,没种的则既羡慕又后悔。此情此景,让黄耀东如释重负。
明年扩种100亩,同时种植经济林木
村干部告诉记者,英洞村共有村民120多户,560余人。今年全村种姜面积总共有100亩,种植户一般都是每户种两三亩,光种姜一项,就能增收一两万元。增收见效快,而且效益非常明显。
明年我们打算扩大到200亩,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黄耀东说。“种多种少还要看村民自己吧?”记者提出疑问。“现在已经有好多人后悔当初没种多点呢,不信明年你再来看看,肯定只会超过这个数。”有了好的开头,加上上级政府大力支持,黄耀东对村里发展大肉姜种植产业充满信心。他说,即使价格降到每公斤三四块钱,经济效益也还是比单种水稻划算许多。
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姜是老百姓餐桌上天天需要的食材,而且工厂加工消耗量也很大,英洞村发展种姜产业前景广阔。如果发展到一定规模,还可以考虑在地派建生姜加工厂、生姜交易市场等等。“我们会联合上级挂钩扶贫单位,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利用英洞村山林面积多的优势,种植经济林木,让村民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该负责人说。
通讯员吴潮龙 徐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