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材料价涨人工缺竹木加工遇危机
▲村民晾晒牙签制作材料。
▲村里到处堆放着木料。
▲一些木器产品需用简单机器加工。
许多木器加工厂所加工产品较单一,技术要求不高。
今年8月16日,本报B1版曾以《木制家具 “苏村制造”何以衰落》为题,专题报道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繁盛一时的博罗县龙溪镇苏村家具产业正快速衰败的故事。在龙门县龙潭镇,也同样有一个依靠本地资源优势,随着改革开放兴起的地方传统产业——— 竹木加工业。虽然依靠为城里大工厂做配套生产,规避市场风险的方式持续发展到今天,但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危机。还好,记者近日到该镇采访时获悉,当地正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园,促进竹木加工业升级改造,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
发端 潮州知青第一个“吃螃蟹”,播下竹木加工产业种子
龙潭镇地处龙门县西北部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但依托丰富的山林竹木资源,竹木加工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
回忆起龙潭竹木加工产业的发端,业内老一辈人士都提到了一名潮州来的下乡知青。很多人已经不记得其具体姓名了,只是大家都称之为林师傅。正是当年这位下乡到龙潭的林师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买来了镇里第一台机器,生产牙签,供当地一些单位使用。
“严格来说,我们这里搞竹木加工,正是他带的头。以前也有少数人会编竹篮、做木工,但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山里的竹子和木材,都是砍下来直接卖到外面去。”年近6旬的村民罗卫阳,在镇上开了一间木器厂。他回忆说,随着下乡知青返城大潮,林师傅没过多久就回老家去了,但他播下的牙签生产种子却生根发芽,并顽强成长起来。
发展 家家户户做竹木加工,成为全镇工业经济支柱
通过林师傅的试验性生产,村民们看到,做加工生产比卖竹木原料更划算,能赚更多钱。所以等到改革开放政策一放开,越来越多的人买机器搞起了加工。
一开始是三五家,集中在圩镇上,主要做牙签,产品主要销往龙门县城以及当时的惠阳地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酒店餐饮消费市场迅速兴起,牙签需求量猛增。在市场刺激下,抢得市场先机的龙潭人纷纷搞起牙签加工,家庭作坊遍地开花,全家老小一齐上阵。在家家户户争做牙签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则开拓了木材加工市场。他们采取帮外边大工厂生产木制配件的方式,承接订单加工,凭借价格优势,参与产业链的分工,生产规模也迅速壮大起来。
如今在龙潭镇,不管是圩镇还是村子里,路边随处可以见到一堆堆的竹子和木材,门前屋后空地上晒着一把一把半成品牙签,到处可听到竹木加工机器的运转声。除了接单做加工外,还催生了两支配套产业队伍:一拨人买车专门跑运输,另一拨人专门从外地贩运竹木原材料。
据龙潭镇政府统计,如今全镇已经有竹木加工厂(包括家庭作坊)150余家,带动了6000多人就业,创造年产值6000多万元,竹木加工业成为龙潭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龙潭人们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
危机 家庭作坊竞争力弱,利润越来越薄
进入2000年以来,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繁盛一时的乡镇企业和地方低层次传统产业,大多数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悄然落幕。龙潭的竹木加工产业,为何能撑到今天?对此,龙潭镇政府经济建设办主任曾映锋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龙潭的竹木加工整体来说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的低层次阶段,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将越来越薄。之所以现在还有一定市场,主要是定位为做配套生产,跟外边的大企业捆绑,没有直接面向竞争激烈的终端消费市场。直接卖成品的部分,也只是本来就没什么技术含量而消费量又大的牙签。
真切感受到压力的,还是那些从事竹木加工的业主。采访中,他们也毫不保留地说出了自己面临的困境。
一是原材料涨价。“早些年做的人不多,本地和附近的竹木就够用。现在7成以上材料都靠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方千里迢迢运来。这几年竹木价格本来就不断上涨,加上油价上升造成的运费涨价,成本越来越高。而由于是订单加工,受制于人,卖出的产品很难提价。这样,利润空间就越来越薄了。”开木器厂的黎老板说。
二是人工越来越难找。生产高峰期,罗卫阳的工厂曾经有50多名工人,大部分来自外省,开了两间厂房。现在只剩下10多个工人,外地的都走了,厂房被迫关停了一间。“现在他们在家乡也有活干,工资也差不多,肯定不来了。而本地愿意干的,工资也由5年前每个月的七八百块涨到了两千多块。”
三是完全靠别人吃饭,订单并不稳定。多的时候货赶不出来,少的时候又没事做。
出路 建竹木加工产业园区,开发利用竹林生态旅游资源
面对危机该怎么办?曾映锋认为,最根本的办法要靠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规范化生产,以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龙潭镇政府显然也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作为地方传统产业,当地竹木加工业的发端和兴起过程几乎是完全在市场推动下,由民间自发形成的。
但近两年,龙潭镇政府已开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和扶持:鼓励农户扩大竹木种植面积;牵头组织一些经营大户成立了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特别是牙签的卫生安全监管;加大力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劳资纠纷调解;扶持一些有实力的经营户摆脱家庭作坊模式,建立工厂;同时协助一些企业注册商标,打造了“东林”、“华达”、“双龙”等品牌。
“竹木加工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一定要想法让其继续发展壮大。”龙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已经有一个长远打算,就是规划建设一个竹木加工产业园区,改变目前遍地开花、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引进实力企业,带动产业在规模、技术和管理上的整体升级。
根据规划,该园区总面积达3200亩,共分3期建设,一期300亩正在加紧做前期准备。除了生产区,园区里还将配套建一个竹木制品交易市场,实现产销一体化。此外,他们还打算从休闲消费方面大作竹子文章,把竹林作为难得的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发展地方特色饮食、果园、竹林观赏和水面休闲旅游,让竹木加工产业和生态休闲产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通讯员陈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