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发展提速 产业升级特色凸显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发展提速 产业升级特色凸显

转载 2011/07/04 17:27:3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惠州日报 220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山水相伴,龙城秀美。

创建省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龙门县委领导带领新党员宣读入党誓词。

龙门益力矿泉水厂将是达能亚洲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


    2006年换届以来,新一届龙门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这一契机,围绕把龙门打造成珠三角生态花园,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的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各方面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

    总量增长
    全县GDP实现五年翻一番目标

    2010年,龙门县实现GDP68.84亿元,年均增长15.1%,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人均GDP20875元/人,对比2005年净增10439元,增长1倍,年均递增14.9%。完成税收总额7.9亿元,比2005年增长3倍多,年均增长37.6%。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3亿元,年均增长32%,对比“十五”期末翻了两番,财政综合增长率43.1%,居全省山区县前列。

    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多点支撑新局面初步形成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直是龙门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其具体做法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发展多点支撑的新局面。

    2010年,龙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5亿元、25.9亿元、30.4亿元,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20.9%、18.6%。三大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9.8:32.3:37.9调整为2010年的18.5∶37.6∶43.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环球、塔牌、光大三大水泥企业和莞惠共建产业园区的强力带动下,全县工业生产增速高位运行。莞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61亿元,基本实现“四通一平”。截至2010年底,园区共引进企业33家,总投资额40.27亿元。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1.97亿元,五年年均递增21.8%。水泥年产量突破827万吨。

    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主打生态特色效益三张牌

    龙门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五年共投入抗洪、抗旱等应急资金5790万元,确保了农业生产稳定安全。认真实施各项农业建设项目,五年共投入2064万元整治1.8万亩中低产农田,建设41个农田标准化项目。2008年,龙门县获得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竞争立项第一名。2009年,成功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县”。大力推进龙门柑桔、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产品的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广东·龙门年桔文化节”,荣获“中国年桔之乡”和“中国柑桔产业二十强”的称号,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0.38亿元,年均增长8.1%。

    旅游旺县
   
荣获多项国字号省字号金牌

    利用龙门县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积极实施“旅游旺县”战略,推动旅游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变。“十一五”期间,该县成功摘取“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温泉之乡”等国家和省级殊荣。一次性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4A级景区;南昆山生态旅游区获“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殊荣;十字水生态旅游村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 “全球50个顶级生态度假村”之一;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铁泉被评为惠州十大名胜;南昆山生态旅游区、蓝田瑶族风情园等5个旅游景区入选 “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景区”。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3%和29%。在旅游业带动下,201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28.64亿元,年均增长17.5%。

    文化惠民
   
农民画走上奥运会世博会大舞台

    依托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龙门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特色文化快速发展。2008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被评为 “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龙门农民画先后走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龙门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以商品形式成为广州亚运会特许商品。农民画产业园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家农民画博物馆在该县建成,第一部农民画动画片《舞火狗》在该县开拍。“舞火狗”被列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十里特色文化旅游长廊建设扎实推进。

    同时,该县大力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共投入近400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27家,覆盖率达82%。每年组织广场演出40场以上,组织文化下乡、进社区60场以上,送图书下乡上万册,赠送科技资料万余份,送电影下乡1600场以上,是我市第一个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县区。

    交通建设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构建完善交通网络

    龙门以县道改造为基础,以新建、改建高等级道路为重点,努力破解交通瓶颈。金龙大道全线改造完毕,S119增城段大修完成。融资8000多万元用于县内交通建设,先后完成了县道X223麻榨至长宁段17.5公里、县道X220地派至密溪段10.14公里、县道X218龙江至路溪段5.55公里、县道X224线龙华至平陵段16.852公里的改造工程;启动了县道X261线小楼至麻榨段及南滩至永汉段13.935公里改建工程和县道X218线平陵黄沙段8.8公里二次改造工程。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广河高速(龙门段)2011年可建成通车;仁深高速(龙门段)和汕湛高速(龙门段)正进行各项前期工作,均计划在2012年提前动工,2015年建成通车。

    城乡统筹
   
提前一年完成全县行政村公路硬底化

    龙门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城乡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造完成了县城迎宾大道、西林路、太平新路、百合路、百湾路、蓝龙路、黎新路和“一河两岸”道路建设;完成县城农贸市场、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县城截污管网一、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县城及永汉、平陵主要交通路口红绿灯;建成东较文化广场和县体育馆;建成县城河堤一、二期工程和“一河两岸”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分塔山省级森林公园首期工程。启动了公交线网布局,结束了县城无公交、无出租车的历史。加快了以龙城街道为 “龙头”、以永汉、平陵为“两翼”的中心镇(街)建设,辐射带动了周边城镇建设,全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加快城宜居城镇建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50户以上住户的村小组规划编制206个;提前1年完成全县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并于2009年启动了通自然村公路硬底化改造。投入资金78万元对32个村进行饮水工程改造,目前已完成20宗,受益人口达11000人;投入28万元对1840户农户进行造改卫生三格无害化厕所,目前已完成1500户;投入2988.78万元,改造农村危房、修建泥砖房达1108户;全面完成10个乡镇的文化站建设,并实施了无线、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民生改善
   
投入2020万元建设经适房和廉租房

    五年来,龙门县各项社会保障更加有力。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034元,比2005年增长86.9%,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50%调整到2010年的46.8%。2010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804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比GDP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

    教育:五年累计投入685万元用于助学奖教奖学;投入1.53亿元启动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并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

    医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7万人,其中农村居民参保率100%,累计投入医疗卫生资金6001万元。

    住房: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机制,投入2020万元建设惠民居、惠龙居、惠泽居共118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就业: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5711个,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30093人,帮助425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和谐稳定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排名全省前列

    龙门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维稳”第一责任,开展和谐平安龙门建设,实现了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该县共立刑事案件3189宗,年均立案638宗,同比2001~2005年立刑事案件下降7.5%,刑事立案创下2000年以来的新低,龙门成为惠州刑事发案最少的县区之一。

    解决了一批长期积累的重大信访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信访总量和上访人数逐年下降。2008年、2009年信访工作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近三年来,全县没有发生影响大的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影响恶劣的刑事治安案件,没有发生群死群伤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没有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1.57%和91.91%,在全省分别排名第9、第6位。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