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阳光热情难挡,大地高烧不退”,微博的一名网友如是说。近日,“热、晒、烧”纷纷成为了网友们关注的热点题词。时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高温潮湿闷热的特殊时期,市民最容易患上何种疾病?对此,记者采访了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何少华。
何少华介绍说,三伏天里人们最容易患上的疾病主要有四种。首先是最常见的中暑,主要症状是头晕、呕吐、心慌、呼吸不畅、食欲不振。第二是感冒,感冒有很多种,此时节的感冒多属于风夹湿型,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第三种是胃肠不适,肠功能紊乱,导致秋泻(腹泻),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导致,很多患者还因此得了急性肠胃炎。第四种是急性腮腺炎,这是今年我县新出现的流行性疾病,目前全县已有100多人受感染而患此病,此病毒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为什么在三伏天市民容易患此四种疾病?何少华解释说,原因主要有2个。第一,气候环境方面。三伏天里天气高温潮湿闷热,在这种闷、湿、热的环境下,特别适合病毒、细菌的生存。所以,此时的病毒、细菌异常活跃,冬天这种情况则很少见。第二,人的体质方面。三伏天里,人体出汗多,毛孔疏松,若自身免疫力下降则为病毒、细菌的入侵提供了一个“便利窗口”。
那么,如何预防和降低患此四种疾病的几率?对此,何少华给出了以下建议供市民参考。多饮水,特别是温开水;保证作息时间和充足睡眠;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喝清热祛湿解暑茶、凉茶及清润的汤水。
“三伏天是治疗疾病的好时机,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病、过敏性疾病、骨关节病、虚寒性疾病等。”何少华继续说道,“冬病夏治”即对于那些冬天才发病的疾病或者冬天病情更重的疾病,在夏天要抓住时机进行保健治疗,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我国传统中医认为,夏季为心所主,夏季养生突出“心静”,心喜凉,心静自然凉。(实习生张雯)
相关链接
“三伏天”是指什么?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为三伏。若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为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为10天,三伏天一般持续三、四十天。2011年的三伏天将从7月14日直至8月22日,共持续40天。具体时间是:初伏10天,7月14日至7月23日;中伏20天,7月24日至8月12日;末伏10天,8月13日至8月22日。
为什么称之为“伏”?
★一说:潜伏的“邪气”。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如暑邪不除,潜伏积累于体内到了秋天,会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进入冬季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致使病情加重。
★一说:伏藏,减少外出。“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可选择早晚出动。同时,避免长时间待在低温的空调室里,以免人体的排汗受阻,寒气入侵。 (实习生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