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岁月悠悠,罗裕玉以一双巧手编织自己的人生。
一双微微颤抖长满老茧的手,一只手牵桥搭线,另一只手拿着光滑的木梭子在线条间穿引,一条背带节节延长成形,背带上的花朵渐渐绣出。这是龙门县地派镇85岁老妪罗裕玉的拿手绝活,她的家位于该镇高明路,里面摆有精美的背带、布兜、帽子、布鞋等手工艺品,全由罗裕玉一人“操刀”。
罗裕玉老人自小开始学做针线活,18岁开始织布和编织各类布类生活用品,至今已有60多年。岁月悠悠,罗裕玉以一双巧手编织自己的人生。
老妇临街编织布艺
罗裕玉已是85岁高龄,眼力和体力有限,每天她编织的时间只能维持3到4个小时。
罗裕玉所在的地派镇高明路是一条建于清末民初的老街,骑楼风光独特,临街有上了年纪的大树,背后有潺潺地派河水,韵味十足。罗裕玉的骑楼房子也上了年纪,门面和二楼都是木板结构。
日前,当“惠州边界行”采访组抵达罗裕玉家时,她正在临街的一个小橱柜旁就着一台衣车,一针一线地编织着一条婴儿背带。罗裕玉的双手会不时抖动,满脸皱纹,花白的头发,眼里不再有激越的灵光,却全神贯注,安静得犹如一幅油画。
玻璃橱柜里,有各种布艺品,有背带、背兜、婴儿及老人的帽子、蚊帐帘等,还有绣有吉庆字样和鲜花、鸳鸯等图案。花朵图案都是手工刺绣,样式精美,只有旁边搭配的其他图案是用缝纫机制作,四周还有镶边。这些布艺品质地虽然粗糙,颜色却异常绚丽,有黄色、棕红色、黑色等颜色,给人以愉悦之感。
罗裕玉已是85岁高龄,眼力和体力有限,每天她编织的时间只能维持3到4个小时,产量也不高,一天只能编织出3到4个帽子或背带。“三四十年前,我编织东西可快了。”罗裕玉无不怀念自己身强力健的时代,那个时候,她不仅编织布艺品,还织布。
18岁开始织布卖布
织布作为中国农村一种传统手工艺,罗裕玉从小便掌握,姐姐和外婆都会织布,教会了罗裕玉。
罗裕玉在小时候已接触针线。“那时候,女孩没书读,只能织布做衣。”罗裕玉说。织布作为中国农村一种传统手工艺,罗裕玉从小便掌握。罗裕玉的父母在她3岁的时候相继去世,她和姐姐与外婆相依为命。姐姐和外婆都会织布,教会了罗裕玉。
18岁那年,罗裕玉正式织布和卖布,靠织布养活一家人。“唧唧复唧唧,裕玉当户织。”这样的景象在每天高明老街上演。在改革开放前,买布要凭布票,很多人没有布票,就偷偷地跑到罗裕玉家买土布,那段时期,罗裕玉编织的土布最受欢迎。
罗裕玉还保留着一台老式织布机。在她二楼的木板房里,一台木制织布机放在一个小窗子下方,光线从窗子里射进来,窗外是风景秀美的地派河。罗裕玉的织布机已非常陈旧,布满灰尘,一条条线痕印证了罗裕玉的编织岁月。
罗裕玉说,以前织布,要在织布机上准备两三天,将棉线一根根地穿过织布机的零件,等全部穿好之后,才能开始织布。如今这台织布机是她多年前从其他村民手中买过来的,陪伴她几十年的老织布机已经被惠州博物馆收藏。
罗裕玉放织布机的房间也是她的卧室。卧室里的蚊帐帘、被子等布艺品,无不是她一手编织的。
一把木梭珍藏60多年
心思细腻的罗裕玉还珍藏着两顶婴儿帽,这是她61年前编织给自己的女儿和儿子的。61年过去了,这两顶婴儿帽历久弥新,颜色也没有褪。
最近几年,罗裕玉已经很少织布了,因为没有什么人来买土布了,她自己也渐渐感觉自己手脚不灵活了。以前地派圩镇和农村,织布和编织布艺品的人很多,现在没有人织布了,编织布艺品的人现在也寥寥可数,罗裕玉老人算得上是地派布衣手工者的“化石”。
罗裕玉的儿子罗水生曾劝母亲放弃针线,安享晚年,可是罗裕玉不听,每天不在线条前忙活几个小时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罗裕玉编织的布衣品,还很受农村人家欢迎,特别是婴儿的背带、背兜,农村人家生了小孩,都以用罗裕玉的布艺品为荣,他们认为,一位织布60余载的老人的手工会给小孩子带来吉祥瑞气。
罗裕玉还保留着几大袋布艺品,这都是她数十年来的“存货”,也是她手工活曾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的见证。“这些都不打算卖了,留给后辈使用或留作纪念。”
让外人感到惊讶的是,心思细腻的罗裕玉还珍藏着两顶婴儿帽,这是她61年前编织给自己的女儿和儿子的。61年过去了,这两顶婴儿帽历久弥新,颜色也没有褪。
罗裕玉留给自己编织人生的纪念还远不在此。在她的工具箱里,她翻出了一把油光闪亮的木梭子,罗裕玉说,这把梭子,自她18岁开始织布就跟着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