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美律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在工作
为加快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将产业转移提升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过去以发放扶贫专项经费为主的“输血式”扶贫,转为大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造血式”建设。然而,产业转移是受规律支配的,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欲借他山之石,关键是要找准可攻之玉;欲乘政策之势,关键是要调动各方因素合力唱好这台戏;欲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需要工作热情、激情,更需要科学全面的冷思考、沉应对。几年来,龙门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致力加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无缝对接,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为全市、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积累了经验。
一、龙门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龙门推动产业转移的优势和不足在全省山区县中具有代表意义。如何在“双转移”大潮中率先破解难题,为全市、全省出经验、树典型、当模范,成为龙门县委、县政府的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双转移”政策实施以来,龙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珠三角生态花园、生态经济特色县为目标,着力推进思想、交通、产业、市场、人才、政策与珠三角发达地区无缝对接,突出抓好莞(惠)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以“两先行两同步”主动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一)规划环保先行,在规划建设上敢于超前
1、高标准规划。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首期用地规划10.8平方公里,远景拓展3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为“一心”、“四轴”、“五片”:一心即公共服务中心;四轴即特色水景轴、城市拓展轴、交通发展轴和景观风貌轴;五片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居住片区、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和平陵片区,致力将其建设成生态工业新城。
2、高标准准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不准进入园区。不引入制革、漂染、电镀和排放含第一类污染物的项目。督促、监测入园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降低物耗、水耗和能耗,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
(二)思想认识先行,在办法措施上善于突破
1、高规格管理。按照工业富县、环保优先、集约发展的思路,在思想上率先、行动上主动融入珠三角发达地区,形成全县倾力抓园区建设、抓“双转移”的共识。制定了园区管理办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管理委员会,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配备了28名管理人员,明确了岗位职责。
2、大力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征地和利用建设用地,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了园区范围内国营县柑桔场的改制工作。建立倒逼机制,倒排工期,累计投入4.76亿元,首期基础设施实现“四通一平”。完成7条道路以及给排水管道箱涵、供电线路、路灯等配套工程建设。两栋标准厂房完成总工程量90%。二期土地平整、县城东出口拓宽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完成了莞惠大道、莞惠大桥招投标工作。
3、高效率服务。完善了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设置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打造产业转移的“投资洼地”。目前,园区企业共39家,投资额75.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和新型建材产业为主、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产业园。
(三)培训转移同步,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1、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村相应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站,部门分工协作,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对接。2009年以来,农村青年免费技能培训10609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235人。目前,已累计转移54542人,转移率98%。
2、制订激励措施。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的企业缓缴新增人员社保费;企业新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可享受缓缴最长3个月期限的社保费用;企业每招收1名未经培训的本县农村劳动力,补贴100元代培训费;村委会组织每转移就业1人补助50元。
3、搭建对接平台。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明细台帐,记录在案、录入电脑;每年均举办60多场招聘会;在村委设立劳务信息板,当天信息当天发布。
4、做好跟踪服务。在企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接收安置基地,由企业提供用工信息,乡镇村负责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并派出干部入驻企业,当好“协管员”、“服务员”、“联络员”。
(四)交通建设同步,区位优势日益彰显
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公路路网规划编制;广河高速通车,经贸交流更加频繁密切,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区域竞争力迅速增强;惠龙、大广、仁深、汕湛高速(龙门段)建设进入实质推动阶段;省道355线改造纳入市重点项目,完成土地预审后即可动工建设;县内省道、县道和通行政村、自然村道路不断升级,交通通达能力逐步提升。
二、龙门承接产业转移的体会与思考
珠三角发达地区虽有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要求,欠发达地区也有承接转移的迫切需要,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未出现产业外移的“井喷现象”,承接产业转移也没有出现“应接不暇”现象。龙门积极参与珠三角区域合作分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体会是: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实际,扬长避短,明确承接什么,用什么承接,如何承接,以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最适合的方式科学应对,才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一)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用好选择权。良好的生态是龙门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生态污染大的企业都要坚决拒之门外。要坚持互补错位原则,对现在的产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列出产业链清单,明白哪些产业链缺失,哪些产业链还要增强,缺什么承接什么,让单向承接转为双向融入,从被动接受辐射到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并在深化合作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承接。
(二)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好园中园。要突出地方特色,尽快完成工业三路等5条道路、一期厂房A栋以及二期场地平整工程,以及坳头村搬迁、龙平渠迁改、以及金龙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推动县城东出口拓宽改造,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撑上大项目、大上项目的条件。要实行“一园多区”建设模式,建设“东莞园”、“深圳园”、“台湾园”,形成若干个与珠三角产业互补和配套的“共建园”,使之能够承接某些园区的整体迁移。要推动龙成制衣、华信高新、美律电子、喜盈门实业等11家在建企业建设,年内新引进企业5家,新建成企业5家,实现园区经济扩张。
(三)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建设大交通。企业在转移时考虑最多的是区位条件。龙门虽地处珠三角,但县内没有国道经过,仅一条高速公路经过,瓶颈路、断头路现实存在。要突出“高速”引领,做好大广高速征地拆迁工作,争取省市政府支持,将仁深高速、汕湛高速和惠龙高速提前到“十二五”时期动工建设;加快省道244线县城至新丰板岭段建设,推动省道119线莞(惠)产业转移园至广河高速龙华出口段改造,建设现代交通体系。
(四)增加产业转移的用地供给,提供足用地。目前,龙门新增用地指标数量与大建设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今年仅园区内项目用地缺口达1135.5亩。因此,确保项目建设用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要根据项目规模大小,优化土地供给结构,优先向大项目倾斜。要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清理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通过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非保护耕地和林地进行开发利用,清理圈而不建土地,为项目提供充足的用地指标。
(五)强化产业转移的引进培训,提供好人才。龙门没有高等院校,5所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有限;青壮年出外打工,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招工难、求职难问题现实存在,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实施“凤还巢”工程,做大做强县内企业,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龙门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短期职业资格培训,在园区高标准建设县技工学校,打造省示范性实训中心,培养实用人才;通过选调选聘、培训学习、外出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支在经济财税、商务洽谈、工程技术等方面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招商和管理人才,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六)引进产业转移的战略伙伴,形成大效应。产业转移要考虑拓展和营运、物流成本及下游产业配套等因素,如果没有产业整体转移,势必会增大企业运营成本,沿海企业因此谨慎转移。而各地竞争加剧了产业同构,企业之间不能形成上下游关系,导致行业整体效益偏低。因此,要注重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七)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政务条件,营造好环境。要切实解决承接转移的各种思想障碍,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要引导鼓励干部群众敢走新路、敢破难题、敢担重任;要更加突出重用干事者、保护创新者、问责不作为者的用人导向;要大力推行办事承诺制、首问负责制、服务质量评议制,一诺千金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要抓好“两建”工作,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诚信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和政治生态环境。(本文有所删减,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