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着县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林村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周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种粮农民逐渐“洗脚上田”,从农民变为城市居民。但是,在繁华的背后,林村村也面临着不少的发展问题,如村里面的基础设施没有配套完善、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等。
●硬件
设施跟不上发展需求
林村村位于县城的中心地带,西林路全路段都处在该村范围内。“西林路两旁灯光璀璨,但再往路边的林村村走进去,就会感觉到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县城中心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民林大叔告诉记者。该村村主任林绍忠介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林村村的排污管道、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各种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及配套建设都未纳入市政配套工程,造成各村小组环卫基础建设标准不一致,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出现路灯亮化率未达标、垃圾箱破损严重、道路坑洼不平、市政管网不到位等现状。“现在村民最大的希望就是把村里的基础设施纳入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当前急需安装路灯84盏、村道需硬化道路达2.6公里(含巷道)、需铺设下水道近1800米、自来水主管2000米。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村民生活污水很多都往房前屋后一倒了之,一到雨天,污水横溢;同时由于截污纳管不到位,雨污合流,生活污水和化粪池粪水直排就近河道、溪沟,造成环境污染。
●软件
村民卫生意识亟需提高
由于林村村大量土地被征用,村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同时又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县城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县城土地价值大幅上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村民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想尽办法“见缝插针”式地搭建,然后以较低廉的房租租赁给外来人员,租房手续简单,出租房管理松懈。此外由于这些建筑既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必要的卫生设施,租住的外来人员随地乱扔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
记者发现,除部分外来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较差外,本地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需提高。很多村民思想上仍保留着农村环境意识,往往只注意自家保洁而忽视公共卫生,因而“城中村”的卫生死角仍随处可见,农村尤其是在河道附近居住的村民及部分店铺不按规定投放垃圾,习惯倒入河道。一旦遇到下雨天垃圾随着水流顺势而下,污染了河道,给河道整治工作带来影响。在调查中,记者看到一位大婶随手就把一袋垃圾扔在村道旁,而前面不足500米的地方就有一个垃圾桶,“反正环卫工人会打扫。”该大婶不屑一顾地说。
●措施
路灯等预计年底动工
对于林村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林绍忠表示,已将相关情况向龙城街道反映。县委常委、龙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邱志彪在党代表工作室接待党员群众时表示,林村村民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发展不但要惠民,更要惠林村村民这样作出贡献的民。据了解,为了配合县城的发展需要,林村村民出让了很多土地,为全县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林村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龙城街道已将林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向县政府反映,相关职能部门也在想方设法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路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预计今年底可开工建设。
为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龙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结合我县“幸福乡村建设年”活动,从几个方面对林村村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通过开展创建卫生村等多种活动载体,使村民从文化上、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真正成为推动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提高村民及外来人员的综合素质。(文/图 旋海锋)
□点 评
“城中村”建设步伐是否跟进,直接影响着我县的形象,也是我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的瓶颈因素之一。建设好、管理好“城中村”,不仅直接为百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也是我县城市化进程中一项举足轻重的民心工程。因此,重视“城中村”所凸现的问题,积极应对,势在必行。(旋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