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修建中的通往旧梁村村道的错车道示范点。
我县实施农村公路硬底化工作以来,解决了广大村民的出行难问题。然而,随着村民“私家车”的增多,3.5米宽的农村公路让村民遇到了“行车难”的新问题。今年龙门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了修建错车道(又称“会车点”)解决村道路面过窄引发的“行车难”问题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县人大、县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积极响应。
大部分农村公路路面只有3.5米宽
“村道都铺设了水泥路面,真的很方便,下雨天也不怕遇到坑坑洼洼的路面了。”说起用了几年的硬底化村道,龙田镇长坑村村民朱伯笑着说。但对于只有3.5米的路面,他却表达了更多的无奈。朱伯告诉记者,从县城到长坑村的村道共有8公里左右,途径王宾村、旧梁村、沙塘村等行政村,由于路面过窄,遇到相向而行的车辆就很难避让,容易造成堵塞。他说,有一次他搭乘柑桔收购商的货车回家,在路途中遇到一辆运沙车,货车就只能倒车到几百米后的路口处,花了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
旧梁村支部书记梁国强认为,旧梁村村民有2500多人,算上王宾村、沙塘村、长坑村等村村民,沿途有近8000人,人多、车多,加上周边的沙场、石场,8公里长的村道就只有3.5米,肯定是难以承受的。对此,旧梁村尝试了修建路肩等办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有些地方路两旁的空余地方太少修不了路肩;且路肩不是水泥路面,时间长了就会与公路路面形成落差。
“由于村道的建设资金除上级补贴外,还要村自筹一部分,所以我县很多村道的路面都只按3.5米的标准建设。”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桂平表示,3.5米宽的村道路面的确会给车辆会车带来难题。据了解,一般的小轿车车宽为1.8米左右,而货车就更宽,2辆相向而行的车辆就容易造成堵车。据了解,由于市内其它县(区)的村道都超过3.5米的路面宽度标准,我县村道存在的行车难问题在其它县(区)很少存在。
计划建设农村公路错车道1500处
今年龙门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了修建农村公路错车道解决村道行车难的问题,以保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建议。
县交通运输局收到县人大的建议后,马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建设错车道可以解决因村道路面过窄而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县交通运输部门向县政府提交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并得到了回复。
近日,记者从县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该项工作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实施。县交通运输局地方公路站总工室主任温永生介绍说,当前龙门县域内急需建设错车道的里程约为540公里,需要建设错车道约1500处。按照轻重缓急逐年进行完善,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完成300处。
“届时,需要建设错车道的农村公路上,每公里都将设立3至4个错车道。错车道宽2米,可供汽车临时停靠,可大大缓解农村公路交通拥堵现象。”刘桂平说,目前龙门县农村公路错车道工程已在网上公开招标。
按照方案,建设农村公路错车道的土地需由各个村自行解决,县交通运输部门主要负责铺设水泥路面。“村民都很支持建设错车道,并且用地也不多。”梁国强表示,村道两旁很多闲杂用地,调剂起来应该没什么困难。
今年3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超额完成
“以前,村里户与户之间很多路段没有修好,一碰到下雨天就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给村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现在,水泥路面通到每家每户,我骑着自行车一会儿工夫就到隔壁村的亲戚家了。”永汉镇蕉坑村村民黄大叔开心地对记者说。
“我县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底化改造工程被列入今年全县10件惠民实事之一,目标是完成农村公路路面改造30公里。目前,该项工作已经超额完成。”刘桂平介绍,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村公路硬底化。
“当前,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底化的工程造价大约为30万元每公里,除上级补助外,剩余不足部分由乡、村自筹。”温永生表示,农村公路路面硬底化改造工程不等于撒胡椒面,考虑到财力、人力等因素,我县只能根据“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温永生表示,与以前的观念相比,现在村民对于农村公路硬底化工作非常积极,但由于建设指标有限,该项工作只能一步一步进行。(旋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