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巢玉英把音乐带进数学课堂,孩子们开心地投入其中。
“别哭,想妈妈的时候就来找我。”看着眼前一名留守儿童因思念外出工作的妈妈而哭泣,她轻轻蹲靠在孩子身边,以轻柔的声音安慰鼓励孩子,直到他破涕为笑。她叫巢玉英,龙门县麻榨中心小学一名乡村教师。在学生眼里,她是孩子王;在家长眼里,她是像妈妈般的好老师。若非亲眼所见,难以想象眼前这位长发披肩、眼睛细弯、落落大方的年轻女教师已在麻榨这个偏远山区小镇从事教育工作12年(其中6年幼儿教育)。“中专一毕业就来到这里,没想到一转眼这么多年就过去了。”今年31岁、来自广州从化的巢玉英笑着说。
留守儿童比较脆弱,缺乏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关爱。”我不希望儿子埋怨我疏离我,但是,我也不能不管学校里的孩子,因为他们比我儿子更需要人照顾和关心。”虽然我儿子有时还是会觉得我偏心,但我相信等他长大了之后,一定会理解我现在所做的事情。”——— 巢玉英
寓教于乐,把小道具和音乐带入数学课堂
“我是一个大苹果,个个孩子都爱我,又香又甜又好吃,面上红红红成……”一群二年级孩子个个面带笑容地跟巢老师一起唱着儿歌。听到课堂里传出这些欢乐歌声,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堂音乐课,其实,这是巢玉英上数学课的一个场景。
“我把手中的苹果发给你们,谁若是把苹果上的题目答对了,这个苹果就当奖励,你们可以把喜悦的果实与爸爸妈妈分享,也可以把它送给老师,好吗?”巢玉英一边比划着手里用卡片做成的“苹果”一边笑着说。“好!我要,我要!”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把手举得老高。拿到“苹果”的学生开心地做起上面的数学题。动听的歌声导入,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数学难点知识被融入欢乐气氛中,轻易地化解掉了。
幼师出身的巢玉英除了具备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擅长音乐绘画。于是,她把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中,用于优化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学数学可以那么有趣。“这样‘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不但达到了乐学的目的,把答对题后的“苹果”分给爱的人也让孩子无形中懂得感恩的道理。”下课后巢玉英说,她时不时会自己动手做些这样的小道具,结合音乐带进她的数学课堂。
为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她慢慢学习客家话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精神支柱,所以一直以来巢玉英坚持给予每一个学生锻炼自己和改变自身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收获成功的快乐。“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巢玉英说,班里曾经有个男生生字写得很马虎,经常不完成作业,平常纪律也比较松散,但在课余时间却是个活泼的孩子。于是,巢玉英就在班上说:“我们班跳绳最厉害的是小俊同学,所以老师决定让他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男子跳绳比赛。”
“从那天起,这位同学就一天天改变,上课不再是个不吭声的孩子,人变得活跃开朗了,也开始爱学习了。”因为巢玉英的信任,学生们渐渐地把这个年轻老师当做朋友一样看待,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慢慢开始愿意接纳她的意见。“给予爱并不难,可以是一个动作,或者是一个微笑,再或者是一句话、一个拥抱……”巢玉英说,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和认可,她爱每一个孩子,没有条件的爱,从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
“别看我现在跟孩子们常打成一片,其实刚来到这所学校时我也曾经苦恼过。”巢玉英说,自己从从化嫁到麻榨,最初对这里的生活环境很不适应。尤其在语言方面,自小讲粤语长大的她基本听不懂麻榨当地的客家方言。
“有一次上一年级课时,一个孩子突然哭起来了。他用客家话跟我交流,可我听不懂,让我好着急,幸好有别的孩子帮我翻译才解决了问题。”巢玉英回忆起初到这所乡村学校当老师的情形说,为了融入孩子们的圈子,她开始学习客家话,并通过向当地老师请教麻榨人的生活习俗,让自己慢慢变成一个麻榨人。“现在我讲客家话也不会比老麻榨人差多少。”巢玉英笑言,现在和家长沟通起来方便多了,也更容易了解孩子们的性格和习惯。
尽量在课堂上辅导留守儿童完成作业
麻榨中心小学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比较脆弱,缺乏安全感,需要更多关爱。”作为乡村教师,巢玉英为这些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关心和耐心,时常充当老师和妈妈两种角色。
班上曾有一名小女孩,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里没人照顾,孩子从读一年级起就住校,每个星期要到周末才能回家。由于从没尝试过住校生活,小女孩非常不习惯,经常因为想家以泪洗面。巢玉英知道后,就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了她,让她跟妈妈说说话,并告诉小女孩只要想家的时候就可以来找她要电话打给爸妈,或者找她谈谈心。打那以后,巢玉英经常对她嘘寒问暖,在生活上、学习上给她更多关注和鼓励。慢慢地,小女孩脸上笑容多了,在班上也活跃起来。对这些住校的留守儿童,巢玉英一方面耐心教导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他们多理解父母;一方面她也尽量以各种方式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多打电话关心孩子,常回家看看。
“因为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他们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老一辈照顾,平时在学习上得不到太多指导,所以我尽量会在课堂上辅导他们把作业做完。”巢玉英说,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孩子的压力,另一方面能让他们的学习得到保障。
在学校是孩子王,在家陪儿子的时间却很少
年轻的巢玉英在麻榨中心小学既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又是少先队辅导员,平时学校的大小事她都少不了操心。“她是学校最年轻的后勤干部,因为不好意思麻烦年长的老师,所以样样事她都自己来。我们正常下班时间是下午5点40分,可没到6点半她都不会走。”麻榨中心小学校长郑焕林说,经常过了饭点了还看到巢玉英在加班,这位负责任的老师总以“不饿”为借口。“巢老师在这是孩子王,全校学生都认识她。”郑焕林笑着说,巢老师虽然在这里工作时间不算长,但这6年中,深受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好评,今年9月份还被评选为 “2014年惠州市德育工作标兵”。“有不少家长反映,希望巢老师能教自己的孩子。”郑焕林感叹,一位年轻教师,而且是一位年轻的乡村教师,要做到这样的坚守,非常不易。
巢玉英在学校里当孩子王,自己的孩子却没享受到这个待遇。“在学校我还兼着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了,这让我感到挺对不起孩子的。”巢玉英说,今年4岁的儿子,特别想她一同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六一”活动,可是学校工作繁多的巢玉英实在抽不开身,只好又让儿子失望了。“现在想起他当时撅起的小嘴我都感到很心疼。”对此,巢玉英只能尽量平衡学校工作和照顾儿子的时间。“我不希望他埋怨我疏离我,但是,我也不能不管学校里的孩子,因为他们比我儿子更需要人照顾和关心。”她用母亲的胸怀爱护着每一个学生,教育他们、激励他们。
“虽然我儿子有时还是会觉得我偏心,但我相信等他长大了之后,一定会理解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巢玉英说。文/图 本报记者费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