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中午抢炮头习俗开始,大家抬头注视炮头冲上天。
准备佳肴宴宾客。
抢到炮头啦,有个好意头真开心。
贴着“彩礼”的冲天炮。
建于清代的古宅前,醒狮舞起。
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八),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组 (下简称王屋)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办传统的“做棚”活动。而更让人欣喜的是,一度销声匿迹的“做棚”节目——— 抢炮头在当天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做棚”是龙门县农村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是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做棚”,是指村民搭起棚架来摆宴招待亲朋好友,搭起棚架做戏台来演大戏。“做棚”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举行“做棚”活动当日,是村子里人最多、最热闹的一天。这种“做棚”习俗在永汉、龙华、麻榨等镇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
宾客众多
“做棚”日万余宾客进村享盛宴
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是王屋“做棚”日。当天,这里成了圩镇,到处都是摆卖食品及玩具的摊档,孩子们身穿漂亮衣服,手里拿着各种各样食品、玩具,兴高采烈地在村里玩耍。
当天上午9时,在王屋清代古宅文王公祠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醒狮舞起。鼓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村民们纷纷到文王公祠前凑个热闹讨个喜庆。采青过后,醒狮便上门到各家各户拜年。村民也各自回家,忙着准备丰富的食材来招待宾客。
据了解,王屋目前约有村民千人,200多户人家,但“做棚”当天,涌进了万余人,每户村民家里都迎来了不少客人。官田村村委会主任王治平说,村民家迎来了很多客人,每户村民家大多有10多席,多的有20多席。
现场热闹
抢到炮头从前可获奖一只小猪或小鸡,而今奖现金
当天中午12时,抢炮头节目还未开始,文王公祠前就已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村民和宾客。无论是年迈老人还是年幼孩子,或是青壮年,大家都在期盼着抢炮头的开始。很多摄影爱好者听闻村子恢复了抢炮头的传统风俗,也兴致勃勃地跑来,早早占领有利地势,以便用镜头记录抢炮头的精彩过程和美妙瞬间。
中午1时,文王公祠前已聚集了两三千人。随后,几个村民从祠堂入口处,一路推来一个大铁笼子。仔细一看,原来里面关着两只小猪。原来,这两只小猪是来当“特别嘉宾”,取个好意头的。按照传统风俗,以往的抢炮头节目中,抢到炮头的人可以获得一只小猪作为奖励,不过,时至今日农村养猪的人不多。于是,抢炮头的彩礼也发生了改变,彩礼由原来的小猪、小鸡等家养牲畜变成现金。
王治平介绍了一番抢炮头的历史后,一句“抢炮头即将开始”让众人的心情紧张又更加兴奋起来。文王公祠门前,有人手持数条贴有“彩头”纸条的小冲天炮,这种冲天炮是长条状的,细杆子顶端有小鞭炮,鞭炮下贴着标有50元、100元的红色纸条。点燃引火线,“咻”、“嘣”,随着冲天炮爽快地一冲上天随即炸开一团白烟,底下的人群马上沸腾起来。大家昂着头,一路哄笑着追随绑着彩头的炮杆而去。炮杆快落下时,人群中,年轻力壮者一跃而起,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炮杆,乐得见牙不见眼。
这头刚抢完一个,大家还没回过神来,马上又听见“咻”、“嘣”,又一个彩头炸开了,大家马上抬头朝着彩头跑去。接连抢了几个彩头后,大家看见一个彩头炸开后落到了公祠的屋顶上。这也无法阻挡大家抢炮头的热情,负责派彩头的人从公祠一旁的房子上了房子屋顶,拿起一根长长大竹子,小心地伸向公祠顶,想把彩头弄下去,但一不小心彩头掉到更远的地方去了。于是,这个彩头只好作废,另外制作一个彩头让众人去抢。
活动精彩
丰富“做棚”活动,请来粤剧团连唱3天
抢炮头的热闹让整个村子都洋溢在欢乐之中。抢到炮头的人高兴地到领奖台兑奖。抢到炮头的村民说,不在于红包多少,主要是有个吉庆的意头。
今年50岁的官田村干部王阳兴说,旧时,王屋一直以来都有抢炮头的传统,据他的父亲说,“做棚”当天,全村人包括前来参加“做棚”的亲朋好友,都可以参加抢炮头,彩头的奖品有小猪和小鸡。
为了让这个抢炮头节目能延续下去,该村民小组规定,当年抢到炮头的村民,在第二年“做棚”日,就要拿出一头小猪或一群小鸡来,小猪的重量不能少于前一年其抢到小猪的重量。如果少于前一年小猪的重量,就要补钱。由于小猪和小鸡有经济价值,如果是外村人抢到了炮头,就要由本村人担保,担保其来年能拿回小猪或小鸡。万一来年“做棚”时,外村的人没有拿出小猪或小鸡,担保人就要自己拿出小猪或小鸡。
王阳兴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过一次王屋的抢炮头活动,当时也是非常热闹,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该活动被取消了,但“做棚”活动依然一直延续下去。如今恢复了抢炮头活动,王屋的“做棚”活动越发精彩了。为了丰富“做棚”活动,还专门请来一个粤剧团,连唱3天粤剧,让村民一饱眼福和耳福。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通讯员黄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