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种名为“做棚”的习俗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乡镇村落间轮番上演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一种名为“做棚”的习俗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乡镇村落间轮番上演

转载 龙门视窗2018/02/18 15:56:4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6808 阅读 0 评论 278 点赞

□侯县军

每年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二到二月初,一种名为“做棚”的习俗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乡镇村落间轮番上演,村民们集中选一个最佳日子,准备美酒佳肴,邀亲戚朋友前来相聚庆贺,并邀请外地戏班、狮队助兴,“做棚”日,成为这些村落整个春节最热闹的一天,也成就了龙门乡土的独特年味。

但凡“做棚”日,村民一大早便要准备香烛、三牲等拜祭品,到祠堂(家庙)、土地庙等处,擎香祷祝,为新一年祈福避邪。整个春节,除夕是拜祭、庆贺的起点,上灯是再一次高潮,“做棚”日的拜祭与庆贺,再度掀起喜庆浪潮。紧接着,“做棚”的村民会回到张灯结彩的家中,准备佳肴,等候亲朋到来。村中或者经济能力较佳的村民,通常请来戏班或舞狮子助兴。村民们敲锣打鼓、舞动醒狮挨家挨户上门道贺。

为接待一众亲朋,村民通常会搭棚子,该场所成为“做棚”日最重要的活动中心。棚子有两种,大棚和小棚。在旧时,小棚是农家用草席、稻草和竹条搭起的小棚子,旧时交通不便,一众前来道贺的亲友还要带上过夜用的棉被、席子等;大棚则是全村共建的,是全村村民和远方来的亲戚朋友观看戏班演戏的场所。

当一年一度的“做棚”如期上演时,各家各户村民喜迎各方亲朋,把酒话新春。村民相信,“做棚”当日,哪一户亲友客人最多,菜、酒最丰盛,哪一个村里组织的规模最大、演出人员最多、表演最精彩,就表示哪户、哪村来年丰收、兴旺红火,所以“做棚”一年比一年丰盛热闹,长盛不衰。

长久以来,龙门“做棚”或“做朋”广为传播,对这个习俗的名称,经常有不同见解。有热衷龙门乡土文化的人士指出,最近几年,他一直关注媒体与网络对龙门 “做棚”的描述,在本地方言中,“做棚”与“做祊”读音同,将它写成“做棚”实际上是指鹿为马。多年前,他从一当地老读书人口述中获悉,这风俗叫“做祊”,繁体字写作上“彭”下“示”,这在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都能查到。

“祊”,在字典解释为古代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也指在这个地方举行的祭祀,“做祊”习俗将平常在庙里祭祀的活动,定在春节期的“祊日”,把神请到村里祭祀。这喜庆活动当然也包括临时搭建棚架用以拜祭及演戏助兴。该人士称,“做祊”要三天:一日“请神”、一日“祭神”(即“祊日”)和一日“送神”。比如,龙华镇功武村各自然村的“祊日”都是隔一天的,如初十、十二、十四、十六、十八,前一村“做祊”完后把神送回庙里后,才能轮到下一村“请神”。

对民俗的记录失误的现象,在此前出现过。比如,正月十六,惠东平海古城有“摆盘”习俗,这是平海军声的发音,早期误记为“摆盆”,最近几年,经过平海文史学者呼吁以及媒体的重新报道,这个习俗的名字才得到纠正。

龙门“做棚”还是“做祊”,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做棚”一词已广为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在龙门的一些地方,虽然不叫“做棚”,也不一定在春节,也流行这类似的节日。比如,龙门县平陵镇流传着一句民谚:“正月尽,今清穷。”在正月尽头这日,“正月穷”节在平陵镇小塘村、祖塘村何屋、黄洞及大围村马池塘等乡村出现,村民在家大摆宴席招待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戚朋友。村民们相信,正月尽头,以喜庆的方式送穷气出门,迎接一年五谷丰登。每年清明节,龙门县平陵镇晨光村等地的吴姓村民,除了备三牲、敲锣打鼓去祭祖,每家每户还要在家里制作佳肴、宴请亲朋。是日,既是祭祖扫墓日,也是亲朋好友相聚的节日,比过年还热闹。另外,农历八月十八日,平陵山下村民也过会节,大宴亲朋,饮酒欢乐通宵达旦,过得比中秋节还隆重。

在很多地方,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算过完,年味也消散,到农历正月尾和二月初,会迎来春节后的另一轮庆贺高潮,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正月过去,二月备耕,也是一年希望的开始。而其他远离春节的日子也有类似的节日,则表现出民俗的多样性,虽然和而不同,但出于淳朴、源于乡土,总让人无比亲切。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