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县城谷行街有450多年历史文化 现今依然繁荣兴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县城谷行街有450多年历史文化 现今依然繁荣兴旺

转载 2018/10/17 10:48:4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惠州网 作者:龙门视窗 5788 阅读 0 评论 8 点赞

▲每逢圩日,很多居民到谷行街购物。 本报记者 黄 宇 翔特约通讯员黄伟光 摄

在龙门县城,有一条有着450多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 谷行街。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龙门县城谷行街和与之相连的高街、卖箩街、饼街、席街、木匠街等延续了当地自古形成的兴盛之势,成为龙门县城最繁荣的商贸交易街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龙门县城范围不断扩大,县城很多老街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谷行街却仍然兴旺。记者近日走访谷行街,探寻龙门县城发展轨迹,听街坊百姓聊聊他们心里的老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兴旺

谷行街位于龙城街道,在万家福购物广场至龙田镇政府之间,全长约600米。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谷行街和与之相连的高街、卖箩街、饼街、席街、木匠街等都是县城最繁荣的商贸街道。记者日前在县糖烟酒公司谷行街宿舍看到了明末清初修建的一堵围墙,保存完整的围墙上依稀可见谷行街经历的漫漫时光。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龙门县政府拓宽谷行街,在现谷行街59号附近拆了4间铺面作街道路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在现谷行街30号附近拓宽路面。谷行街最兴旺的时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县饮食服务公司两间饭店一间冰室、糖烟酒公司门市、药材公司门市、食品公司门市、日杂公司门市、百货公司二门市、龙城供销社门市、粮店门市均设在街内。

今年88岁的王好婆婆在谷行街居住了60多年,尽管年事已高,她对过往繁华的圩日情景依然印象深刻。

“我是龙田镇菱角塘村人,我们农村人在圩日里很早就出来赶圩,早上八九点就到谷行街买东西,一直到晚上才把东西带回去。那时候街道没现在那么宽,人多,很拥堵。”她说,解放前谷行街作为城外的商贸街,街道狭窄,只能通过一辆牛车,不过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有饮食店铺、米铺、杂货店等,两旁摆放的农副产品以瓦檐下为界。

街道名多与售卖物品有关

“谷行街以前是各地商旅的主要通道,前往地派、蓝田等地的人都会途经此地,来买卖东西的人也很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资丰富了,谷行街愈加兴旺,沿街人口也多了起来。”老街坊江良善对记者说。

据居住在谷行街的老人回忆,他们的老一辈跟他们讲,谷行街这个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开始的时候,每逢圩日,农村很多人都把稻谷摆放在谷行街上卖,慢慢地,这条街便被约定俗成地叫作了谷行街。随着谷行街的人气越来越旺,到街道摆卖的人多了起来,每种物品一般都集中在一起摆卖,于是附近便形成了卖箩街、饼街、席街、木匠街等街道。这些街道的名字大多与其售卖的物品相关。

当然,谷行街附近还有一些街道的名字与售卖物品无关,而与地形或标志建筑相关,如高街就是因为其地势较高而得名,庙前街则因为街道在一座寺庙前面而得名。

连接谷行街的还有一条名字很特别的街道,叫龙江街,龙江街的名字并不代表摆卖的人来自龙门县龙江镇,而是指他们来自顺德龙江。

现在街上还有理发早餐五金店

如今,谷行街上专做谷物生意的店铺已经不多,除了杂货店之外,还有人们日常所需的理发店、早餐店、五金店等。很多来摆卖的村民仍有赶圩的习惯,有些生活中较少使用的东西在圩日才会见到,如箕粉、茶籽油等。“一般我们只在圩日才到谷行街售卖。”圩日在谷行街卖箕粉的村民朱大婶说。

从小就在谷行街生活的邓树强正熟练地切割着水管,他已经在谷行街经营五金店30多年,说起谷行街,平时言语不多的他,也变得滔滔不绝。“我也是谷行街的老街坊了,以前这里都是瓦房,道路也不太宽敞,后来政府部门拓宽了道路,现在出入方便很多了。”邓树强说,如今谷行街上依旧兴旺,尤其到了圩日,果种、菜秧、农副产品、竹木制品、手工铁制品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品依然会吸引很多顾客前来挑选购买。

据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龙门县城只有谷行街一条主要街道,每到赶圩的日子,整条街道简直就是人山人海。最高兴的要数小孩子了,逛街的时候不但可以买到吃的,还可以买到玩的,如叮叮糖、冰棍、风车等。

一条老街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记录了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在龙门县城的发展历史中,谷行街等一条条老街,像商贸流通的河床,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进化史在其间缓缓流淌,犹如一曲老歌,耐人寻味。

本报记者黄宇翔 特约通讯员黄伟光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