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除尘是我国各地年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客家人多在腊月廿三送灶神这天开始扫除,而受其他文化影响的客家人则在腊月廿八扫除,因此有“廿八,扫邋遢”之说。惠州部分客家人还保留了腊月“廿八理(洗)发(寓意为来年发财)”、“廿九洗足(寓意为来年步伐快,能赶上好日子)”的习惯。
吃的方面最具惠州特色的,一是备鸡,惠州有名民谚“年三十晚上(或年初二)才知道谁排场”,排场指餐宴丰盛的场面,主要标志是看谁家的鸡大、鸡多,因此在农历7月中旬就开始养过年用鸡,并把公鸡阉为阉鸡,使之长到10来斤重,以备过年;二是备(粘米和糯米)米粉,以备过年蒸大笼糕、敛糕之用;三是炒米饼,这一习俗不仅流传至今,而且成龙门等地农民的一大特色产业;四是晒腊肉,惠州腊肉配料也很考究,惠城、惠东、龙门的腊肉风味各有不同,以惠东多祝、龙门地派的腊肉最为有名。
穿的方面,替小孩做(买)新衣、新鞋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即使经济困难,借钱也要为小孩置套新衣鞋。据一些“老惠州”介绍,大人过年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如果穷得做不起新衣服,就把上年穿过的衣服,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布料,重新染一次,缝成一件旁襟衣服,也算是一件新衣。不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这一习俗在慢慢淡化了。
用的方面,同其他地方一样,要准备对联、门画(过去叫“门神”)、福或吉字、年画、纸宝、蜡烛、鞭炮等,个别地方还会剪窗花。
买筷子在惠州也独具特色,即使家中不缺碗筷也要购买一套新的碗箸(外地购买碗筷是备来客)。购新碗筷讲究配套,数量最好为10个:“十足十”是满的意思。
腊月廿九是市场、商店最忙的日子,购年货的人会买一把带根须的生菜和一根带须带叶的甘蔗(生菜就是生财,甘蔗有从头甜到尾的意思);生意人家还特别要买条生鲜的大鲤鱼,寓意生意兴隆。
除夕聚吃团圆饭
春节踏春合家欢
入年假,这是部分客家人对过小年的称呼,原意是到了放年假的时间,后来衍生为“入年架”、“入年界”,即开始过年了,并有“入年架,好说话”之说。惠州有不少地方没有过小年的习俗,有的地方是腊月廿四或廿六过小年,“廿四,蒸年糕”,“廿六,熬大肉”,因此,各地过小年(入年假)的习俗不一样。
贴春联、年画各地习俗也不太一样,有的在腊月廿九就贴好了,有的是年三十下午。春联有的在大门贴一副,房内的门不贴;有的每个房间的门都贴上春联和门画;有的还在大门外贴两副,一副大的,两边各4个字,表明自家的姓氏和祖籍。
过除夕最具惠州特色的一是炸油角炸煎堆。有句这样的俗语: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见其普遍性。二是洗“大吉水”,换新衣。特别是小孩子,年三十晚会穿上新衣到处跑。
从除夕开始,惠州有供香火、接灶神的习俗,由于受地域文化影响,供奉的方式截然不同,有的在客厅或楼顶层房间的上方,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和祖宗牌位,有的是在宗祠,有的则是在家门口。
春节踏春也是惠州独有的风俗:初一清晨,当旭日冉冉升起的时候,一年的欢乐就开始了。惠州人会举家出动,到西湖、白鹤峰、东坡祠踏春。惠州人踏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不走回头路:如果从左边出去,就从右边回到家,走得再远也绝不从原路回去。
这一天也有人到元妙观、准提阁许愿,大街小巷,西湖岸边,到处人山人海,非常壮观。
欢歌笑语鱼龙舞
拜年登山闹新春
在我国一些地方,拜年从正月初一就开始,惠州则是从初二开始。初二俗称开年,就是开始拜年,有的地方将这天称作入年嫁,就是新郎和新娘一起首次给岳父母拜年,如果这天没有时间,则在初四日去,岳父母大办宴席招待女婿和贵宾。商家也习惯在这天摆酒席请员工吃饭。
惠州初三免去了过年禁忌,初一、初二不可以洗衣、扫除、干农活,初三便恢复到年前一样(有的是初二)。在一些地方,至今还盛行“初三登山”的习俗,有的会去登罗浮山,去年正月初三,登罗浮山的大约有10多万人。初四五过年的气氛有所减,初七称为人日,大家喜欢结伴上街或郊游。
正月十五闹过元宵节,民间意义的春节才算结束。当晚大摆花灯、击鼓乐、大巡游、舞龙、舞凤、舞狮、猜灯谜。
本报记者李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