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日前,记者来到龙门县龙田镇王宾村委会办公楼,采访了致富能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廖奕华。50多岁的他红光满面,性格爽朗。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跟他的致富能力相比,其口才就逊色多了,不善说话。从其他村干部和龙田镇委书记谢月明等人的介绍中,记者才较详细地了解到了他的事迹。
廖奕华是个不甘受穷的人。1984年,他发现可以放开手脚发展个体经济时,就开始经营鱼塘和种植了15亩柑桔。“养了几年鱼,没怎么挣到钱,可能是技术不过关,加上价钱也不太好。”廖奕华说。后来,他干脆集中精力种植柑桔,每天早上7点钟带着家人准时出现在果园,在将要收成的时候甚至吃住在果园,人被晒得很黑。
“那时候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户村民种植少量的柑桔,大家还是以种水稻为主,因为很多人看不准市场,不敢冒风险。”谢月明打趣说。廖奕华接过话说:“我也不是说不怕风险,问题是总要想办法过上好日子呀,在农村搞种养是有前途的。”
经过20多个春秋的辛勤劳作,他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拥有6个果园300多亩果树。三四年前,他在龙门县城盖起了一栋5层的楼房,下面两层经营饮食业,上面三层一家人住。不久,他又买了一部越野车。
村民推他为致富带头人,该村很快摘掉贫穷帽
在村民的眼中,廖奕华无疑是致富能手。1999年,大家推选他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廖奕华走马上任后,了解到当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一直在3000元上下。他明白,当务之急是如何尽快把经济搞上去。
2001年,他与其他村干部商量后,决定先办个60亩的果园。为此,他们咬咬牙,几个村干部你出一万,我出八千,一共筹集了10多万元,硬是在当年就把果园办起来了。2003年柑桔挂果当年,收入就达4.6万,该村一举摘掉了多年的贫穷帽子。
村民人均种果近1亩,村集体收入居全县前列
趁着种植柑桔收获不错的机会,廖奕华鼓励党员干部和村民种植柑桔,并承诺在技术上帮扶他们。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纷纷种起了果树,不久,占全村70%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果园。廖奕华说到做到,在农闲时节,他召集果农到自家果园中现场传授经验,多次自费请来县农技讲师团的农艺师给果农传授栽培技术。
“我自己富裕了,而如果乡亲们还是那么贫穷,自己吃得再好也会不舒服的呀。”几年来,该村柑桔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村果园面积已达1600多亩,人均种植面积接近1亩,经济收入连年增长,200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2005年猛增到30余万,在全县名列前茅。廖奕华当上了龙门县柑桔协会的会长。在收获季节,他到处开拓市场,使柑桔远销东北、西北等地。2005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远超全县人均水平。 本报记者刘腾云 何万明 通讯员钟雁龙 林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