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电网建设篇:每5年新增一个“惠州电网”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改革开放以后,惠州电网发展加快,尤其是最近20年来,以每5年新增一个“惠州电网”的速度高速发展,我市电网建设也得到逐步得到完善,安全供电可靠性逐年提高。早在1988年,惠州电网只有1座220kV变电站和11座110kV变电站,到2007年底,发展为2座500kV变电站,13座220kV变电站、63座110kV变电站以及10多座发电厂和用户变电站的大型电网。
“十一五”期间将再投入约70亿元建设惠州电网
1989年,220千伏惠阳变电站再次扩建,扩建工程部及全体施工人员克服现场施工条件复杂、塌方多、场地狭窄的困难,既保证正常供电又安全施工,于当8月31日竣工,顺利并网投产。
1990年9月5日,投资520万元、长5.6公里的惠州市首条10千伏地下电缆投入运行。1991年3月2日,惠阳发电厂投产发电,市经委电力发展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引进国外柴油发电机组,装机38400千瓦。1992年7月16日,龙门县最后一个无电管理区平陵镇翁坑管理区通电。1992年10月1日,龙门县天堂山水电站第一台发电机6500千瓦投产发电,该电站总投资2.3亿元,装机容量1.95万千瓦/3台,年发电量6300万千瓦时。1992年11月10日,秋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工程投资4631万元,220千伏主变一台,容量1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69.2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20公里。
1993年3月22日,惠州市首座无人值班35千伏变电站,在惠东铁涌并网运行。该站投资120万元,主变容量1800千伏安。1995年2月6日,东江电厂首台机组投产并网。同年4月9台机组全部投产并网。
随着惠州经济的发展,惠州的电力事业也步入了快车道。1995年,投资达4.2亿元,被誉为“粤东第一站”的500千伏惠州变电站竣工投产。500千伏惠州变电站是广东省电网500千伏系统的第五个变电站,是粤东地区的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是沙角电厂、核电站、抽水蓄能电厂及粤东电网电力交换的枢纽站。该变电站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工程于1993年4月18日动工,于1995年11月28日竣工投产。一期工程建设主变2台,主变容量150万千伏安,500千伏线路47.5公里。该站500千伏系统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该站的建成投产进一步完善了珠江三角洲东部及粤东地区电网结构,为粤东、惠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并进一步提高了电网供电可靠性。
1996年1月7日,惠东县东澎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产。该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主变容量15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线路33.8公里。该工程是惠东县首座220千伏等级的变电站。1996年3月26日,惠州电力局在500千伏惠州变电站举行“1210”工程竣工庆典活动。据介绍,“1210”工程总投资8.35亿元,工程量包括1项500千伏、2项220千伏、10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88.16公里,新增110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227.75万千伏安。1996年,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突破1000公里,达1036公里。
1999年6月25日,110千伏市区下埔变电站投产。该站是市首座室内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进线采用进口电缆,主变容量15万千伏安(3台),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10千伏配电出线全部用地下电缆送出。1999年11月27日,投资约1000万元的惠州500千伏变电站最后一台220千伏六氟化硫开关投运。标志着惠州供电局220千伏开关无油化改造全面完工。
2003年4月24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启动平海电厂项目。该电厂是我省“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特大型电力项目,总装机为6台100万千瓦机组,已获国家发改委同意列入2007年核准动工项目,初步计划于2010年投产2台,后续机组计划于“十二五”期间投产。
2005年1月10日,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建设。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国内在建的最大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该工程总投资81.34亿元。预计2008年底首台机组投产,2011年全部建成。2005年1月24日,500千伏博罗输变电工程正式投产。2005年,全市电网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突破1000万千伏安,达到1104.925万千伏安,同年供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达101.8015亿千瓦时,惠州供电局成为全省第7个年供电量超百亿供电局。
2006年7月,总投资约85亿元人民币,规划装机容量210万千瓦的惠州LNG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2007年4月10日上午,惠州LNG电厂3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至此,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的该电厂第一期工程总装机117万千瓦的3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006年,惠州电网“1942”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十一五”期间将再投入约70亿元建设惠州电网,投产1座500千伏、9座220千伏和42座110千伏变电站,相当于再建一个惠州电网。至2010年,惠州市将建成以3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220千伏双回外环网为骨干的电网结构,形成南、北、东电网分网运行,相互支持的供电格局,建成结构合理、运行灵活、供电安全可靠的适度超前的电网,为全市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创新思路,惠州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城市配网电缆化的城市之一
199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围绕争创“四块金牌”的目标,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市区建设商业步行街,要求商业街区内架空线路全部改为电缆下地,惠州供电局也接到了配合城市建设开展供电设施迁移和改造的重要任务。当时惠州供电局提出了以城市建设为契机,实施大规模架空电力线路下地的设想。但是,一些员工却提出了置疑,因为当时电缆化所需资金是保留架空线路模式的近十倍之多,而且城市供电电缆化在许多省会城市都远没有实现,一个地级市要大规模的实施难度不小。
但是,对惠州这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城市来说,架空线路电缆化能够大大美化城市的景观,优化城市环境,对于惠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强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市政建设是实施供电电缆化的最好时机,架空线路下地能够提高供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助于供电企业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于是,在城市供电电缆化改造道路面前供电人选择了迎难而上,1997年,配合步行街建设完成架空线路改造;1998年4月14日,惠州市区桥西片架空输变线路改为地下电缆。1999年1月,惠州市首条110千伏地下电缆施放完毕,电缆由南郊站连接下埔变电站;2000年,完成桥东片区架空线路改造;2001年,完成上排片区、下角片区架空线路改造;2002年,完成东平片区、古塘坳片区、惠州大道一、二期架空线路改造;2003年,完成仲恺大道、惠州大道三期架空线路改造;2004年,完成惠州大道四期架空线路改造;2005至2006年,完成惠淡大道一、二期架空线路改造;2007年,配合惠南大道市政工程建设完成架空线路改造……就这样,从商业步行街到仲恺大道、惠淡大道,惠州供电局将市区内的主干道架空线路全部改为地下电缆,开挖电缆沟150公里,铺设电缆700多公里,被称为城市“蜘蛛网”的住宅小区低压线路更换一新,市区形成了“手拉手”环网供电,供电质量和可靠率进一步提高。惠州的城网改造在全省、全国都走在了前列,成为全国大中城市中率先实现市区没有架空线路的城市之一。
加快发展,20年来供电量年均增长17.2%
随着惠州经济的不断发展,用电需求高速增长,电网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主变容量、供电量等持续增加。1988年,全市电网仅有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48.165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573公里,全年供电量8.0478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仅为10.573万千伏安;1991年,全市供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达到10.0854亿千瓦时;1992年,全市电网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突破100万千伏安,达到114.155万千伏安;2005年,全市电网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突破1000万千伏安,达到1104.925万千伏安,同年供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达101.8015亿千瓦时,惠州供电局成为全省第7个年供电量超百亿供电局;2007年,全市电网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1321.58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648公里,全年供电量142.0162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达到251.2万千伏安,其中主变容量年平均增长18%、供电量年平均增长17.2%。全市共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2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63座,35千伏变电站14座。
惠州设地级市20年以来,通过惠州供电局的不断努力,惠州电网已形成以500千伏惠州、博罗变电站为中心、可相互支持的南北两片电网主构架,供电能力大幅增加,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为适应惠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持续提供着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本报记者余雪棠 广 文
通讯员张海平 王刚 陈海渊
优质服务篇:四大亮点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
从加快农电网发展,实现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向客户实行“八项服务承诺”、全市统一客服呼叫中心启动到“点对点”服务全市116万用户,一直以来,惠州供电局以优质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该局1998年获得了“全国职业道德十佳单位”称号;2001~2007年间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电力行业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一流供电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电力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并在提升服务中呈现诸多亮点。
亮点一
实现同网同价,在全市城乡范围内实行供电服务承诺制
据介绍,1999年8月,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农电“两改一同价”(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部署,对农村电力体制进行改革,农村用电统一由镇供电所实行抄表、收费、管理、服务“四到户”,完成了农电三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并从2001年6月份起,在全市范围内(龙门县除外),实施了同网同价初步方案。代管的龙门县也于2002年6月份起,实现了同网同价(备注:广东电网公司已于2007年4月12日正式接管了龙门供电局),并按规定,建立健全了供电所的各项管理制度,客户营业档案等各种资料、记录齐全,办公营业场所的建设等方面都比较规范。同时,在全市城乡范围内实行了供电服务承诺制。
据悉,几年来,我市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各县(市)供电企业对供电所实现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农电体制改革到位。农网改造工程按计划保质保量依时完成,保证了同网同价的顺利实施。使直供县(市)农村住宅到户电价从改革前的平均每千瓦时1.27元下降到每千瓦时0.7575元;代管县(龙门县)农村住宅到户电价从改革前的平均每千瓦时1.08元下降到每千瓦时0.78元,3年累计共减轻农民负担19681.5万元(备注:从2004年6月15日起,全市直供直管地区(不含龙门县)已实现住宅到户电价每千瓦时0.65元。龙门供电局于2007年4月12日由广东电网公司接管后,于同年5月1日起实现住宅到户电价每千瓦时0.65元)。
亮点二
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落实供电服务承诺月度例会制度
自1997年9月1日起,惠州供电局向惠州市区客户推出“八项服务承诺”,是广东省电力系统率先实行“供电服务承诺制”的单位之一。1998年,我市各县供电局向县城客户推出“八项服务承诺”。1999年,向全系统乡镇供电所的所有客户推出供电服务承诺;2000年,为有利于提高“一流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培养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作风,提高科室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惠州供电局在机关推出了对内服务承诺制度;2001年,惠州供电局将原来八项服务承诺增加到十项,明确了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标准,提高了报装送电、投诉举报答复等办理时限,对县以上营业场所实行无周休日工作制度;2005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承诺工作的管理,增强监督检查的力度,惠州局重新成立落实供电服务承诺例会工作小组,负责每月的服务承诺例会工作,及时汇总处理95598客户服务中心接到的投诉,以服务承诺例会制度为载体,及时解决难点、热点,实行用户投诉一把手问责制。
从1997年至今,虽然惠州供电局内部机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服务承诺例会制作为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制度从未中断过,服务承诺的实施、检查、反馈、纠偏等环节得到了建立和充实,通过服务承诺例会的召开,不断发现和解决优质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了服务承诺体系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亮点三
建成全市集中运营的客服中心,116万用户享受“点对点”服务
2005年7月28日,我市92家用户被惠州供电局列入差异化管理范围,并签订《大客户服务条款》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在错峰用电、停电通知、配电抢修及综合服务等四大方面提供增值服务。这种由属地单位负责人亲自担任客户经理的服务模式,成为惠州供电局实施客户经理服务的一次尝试,一个起点。
2006年,惠州供电局95598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实现全市集中运作,其整合优势为深化客户经理服务提供了有力条件。围绕“提升同质化服务,强化差异化增值服务,全方位满足服务需求”的目标,该局在全市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大客户经理制,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丰富了服务内容,将客户经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党政军、医院、学校、媒体等重要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全市315kVA及以上的专变用户全面实行客户经理服务,服务对象从92户增加到4000余户。
为满足服务对象激增的要求,大客户服务组应运而生,惠州供电局设置了4名全职的客户经理分区域负责大客户服务工作。为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大客户服务组特别制定了每月至少电话访问1次,每年至少上门走访1次的定期沟通机制,并全程跟踪和督促相关部门将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加以落实和解决。客户经理服务制的深化受到用户的一致赞许,通过电话调查,2006年惠州局客户满意率高达98.8%。
2007年,南方电网开展“优质服务年”,惠州供电局选择了以主动寻求突破来践行“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在年初,全面实行客户经理服务这个课题就进入了研究和实践阶段。
经过认真研究,惠州供电局成功解决了全面客户经理制的两大难点,实行科学分类,差异服务。该局将所有用户按用电性质进行逐级划分,再根据重要程度进行细分,确定星级客户,对星级客户推出“停电预知服务、业扩报装主动服务、安全检查定期到位服务、供电投诉上门处理服务、年度上门走访服务和客户联谊增值服务”等6套完整的服务方案。充分挖掘人员效能,主动提升服务层次。该局根据用户等级,分别由各级负责人和基层班、站、所长担任星级用户客户经理,由全体一线营销人员根据工作范围担任社区和公变用户的经理,这意味着不仅是重要用户才能享受到星级服务,普通用户对于供电服务的需求,也可以直接与专属的客户经理联系,使116万用户享受“点对点”服务成为现实可能。
亮点四
开展电费代扣推广活动,代扣户数两年时间净增4.4倍多
近年来,惠州供电局致力于营业窗口规范化建设,使营业窗口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该局在县城及以上营业窗口建立了客户服务评价系统,并以客户反馈的信息为基础,强化了服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以南方电网公司VI系统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供电营业窗口和农村供电营业窗口达标创建工作,两项达标率均达到100%,窗口服务更加规范,企业形象也越来越好。
如今,走进该局的营业厅、供电所,规范、统一的VI标识清晰醒目,窗口人员着装统一、分工明确,业务流程、服务承诺等内容全部在服务场所上墙,用户一进门便能感受到供电服务的专业和规范。与此同时,该局大力推进首问负责制,做到了一口对外,限时办结,服务效率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该局又在所有营业厅实行了无午休和周日营业制度,进一步延长服务时间,使市民办理业务更加机动自如。该局还将着眼点放在了优化业务流程、简化报装手续上,开辟了低压业扩工程报装的“绿色通道”,大大便利了用户办理用电手续、尽快投入生产,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开拓,农村“四到户”和住宅小区“一户一表”等工作的实施,近年来惠州供电局用电客户数成倍增加,从2001年的21万户迅猛发展到目前的105万户。为切实解决好供电所收支两条线和委托银行代收电费业务以来,供电收费点客户缴费排长队现象日益严重、银行网点拒绝现金缴费现象等问题,惠州供电局从2005年10月起与各大国有银行在全市县城以上地区联合开展了电费代扣推广活动,并通过不断地宣传发动,让市民逐渐接受代扣缴费方式,自觉办理代扣。去年,该局还把该活动的推广地区扩大到银行网点所能覆盖到的乡镇供电所。在优化配套服务,突出代扣户的差异化、增值化服务方面,该局在供电各网点增设了VIP发票补打窗口,代扣客户无需领号排队;规范统一全市的代扣客户电费账单,并在节日时附寄明信片等小礼品;为代扣客户免费提供当月电费信息、代扣账户余额不足和代扣成功等三项手机短信提醒服务,提高了代扣客户的缴费透明度。从2005年10月惠州供电局开展代扣推广活动以来,代扣户数已从活动前的7.5万户猛增到2007年底的45万户,净增了4.4倍多,大大缓解了供电营业网点的收现和排队压力,有力保证了电费资金的安全和及时回收。
本报记者余雪棠 广 文
通讯员罗鑫庭 王国瑞 潘国华
科技进步篇:引进先进设备促进“科技兴网”
电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给电网安全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压力。惠州供电局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电网科技含量,增强驾驭大电网能力,实现“科技兴网”的发展目标。
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四遥”功能,变电站基本实现无人值班
惠州供电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网安全运行的核心是电力调度,要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调度,需要有先进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据介绍,1985年3月,惠州第一套调度自动化系统GDC投入运行,实现了对大部分变电站的遥信、遥测(简称“二遥”)功能,调度员能实时监视电网的运行情况,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负担,同时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
1998年,新的调度自动化系统SD~6000E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更强大、技术更先进,能实现对变电站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简称“四遥”)功能,调度员不仅能监视电网和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而且可以直接遥控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加强了调度对电网的控制能力。
为了满足电网日益复杂的运行和对供电越来越高的要求,2006年11月,惠州供电局新的调度自动化系统OPEN~3000投入运行,该系统不仅具有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并具有电网潮流运算、负荷预测、调度员仿真培训等功能。通过该系统,不仅能及时掌握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而且可以提前预测潮流和负荷,为运行方式安排提供决策依据,使得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大大提高,驾驭电网的能力大大增强。
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对应的,则是变电站自动化改造的不断完善与升级。1998年以前,所有变电站都需要运行人员24小时值班,监视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情况并接受调度员的指令进行操作。
依据电力技术的发展,惠州供电局开始在运行的变电站实行“四遥”改造,通过对变电站进行“四遥”改造,实现调度中心对变电站的实时监控。1998年,随着第一座110kV“四遥”变电站改造完成并投入运行,拉开了变电站“四遥”改造的序幕。1999年,拥有更先进、更可靠自动化功能的第一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110kV下埔站建成投产,变电站“四遥”改造和综合自动化改造实现了由调度对变电站的实时监控,改变了变电站24小时有人值班的状况,变电站的监控工作开始由变电站现场运行人员转到调度中心,到2007年底,全部变电站均已完成了“四遥”改造或综合自动化改造,除惠州站、博罗站两个500kV变电站外,其余变电站基本实现了无人值班。
建立先进通信手段保证电力调度通信需要
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同时进行的则是对变电设备的改造升级。原有的断路器为多油或少油设备,运行不可靠,维护工作量大,经过多年的改造,变电站断路器已全部实现了无油化,110kV及以上断路器全部更换为六氟化硫断路器,10kV开关全部更换为真空开关,大大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维护工作。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是电网运行的“安全卫士”,1998年前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则多为电磁型或集成式和少量的微机保护,同样具有运行不可靠、维护工作量大,不能满足电网发展要求的问题。新型微机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具有定值整定精确、灵活,信息全面、较强的通信功能,维护工作量少、维护方便等优点,能及时准确的切除故障设备并快速恢复电网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过程中,惠州供电局逐步将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化装置全部更换为新型的微机装置。使得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惠州供电局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对电力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工作。通过采用红外线测温,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运行的隐患;开展带电作业、带电测试等先进工作手段积极采用新型的检测试验仪器仪表进行维护试验工作,减少了工作强度和难度,减少停电时间,提高工作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到上世纪80年代,电力系统基本建立了通过电力线作为传输通道的载波通信网络,载波通信网络通过现有的电力线加装载波机和各种辅助设备传送信息,与架空明线和电缆相比,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可靠性高的特点,基本上能满足调度自动化系统“二遥”和语音业务的要求。同时,从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变电站建立了微波通信系统,两种通信手段保证了电力调度通信的需要。
然而,随着电网的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载波通信和微波通信显出传输容量小,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电力系统自动化日益增大的传输量和高可靠性的要求。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光纤通信具有传输容量大、可靠性高的特点。惠州供电局从1997年开始筹建光纤通信网,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实现了所有变电站通光缆,部分变电站还实现了光缆成环,设备双配置,为调度自动化提供了高可靠的通信保证。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升级改造光端设备,在不增加光缆的情况下,通信的传输能力还可以大幅度增加,保证电网发展的通信需求。
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覆盖营销、生产、物流等各种业务
在惠州供电局领导高度重视和带领下,经过20年的发展,惠州供电局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建成了满足电网监控及调度的自动化系统,建成覆盖营销、生产、办公、财务、物流等各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种业务流程基本在网络上电子流转,信息资源得到共享,惠州供电局的生产、经营管理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
1996年前远动系统相当简陋,后台是一个单机多屏的DOS系统,准确度较差。经过不断升级改造,1998年通过了“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达标验收,并在当年投运了第一个无人值班站,打破了惠州供电局没有无人值班站的历史,惠州供电局调度自动化系统也实现了从试用到使用的根本性转变。2001年初,全市68座变电站有20座变电站未实现远动,远动覆盖率70.59%、综合自动化率8.83%。
经过“十五”期间的推广应用及近年来的系统的升级换代,至2008年初,全市110kV及以上的78座变电站中,远动覆盖率100%,已实现无人值班的变电站72座,占92.31%,综合自动化率为89.74%。调度自动化系统已接入78个厂站、15499个遥测、36347个遥信、1782个遥控,系统在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调度人员由过去的靠电话调度转变为现在的靠系统调度,系统不但满足了系统电网实时监控的运行需要,还为调度人员研究、校核、掌握电网运行方式及事故演练提供了手段,使惠州地区电网调度由经验型向分析型过渡,适应电网安全经济调度的要求。
此外,该局2002年建设的电能量计量遥测主站系统,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至2007年底已接入76个厂站、2760个计量点,全面覆盖全市变电站的10kV出线。2005年建设的大用户负荷管理主站系统,已接入315kVA以上容量的大用户终端6178个。这两个系统实现了变电站、地方电厂、大用户的远程自动抄表,实现电量计算、线损分析、计量监测、负荷控制等功能,大大提高用电监测及需求侧管理水平,并下一步的为计量自动化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四分线损应用提供了数据平台。
据了解,“九五”初期,惠州供电局计算机网络局限于局大楼个别岗位,采用同轴细缆组成10M总线型网络,信息点不足20个。1997~1999年,陆续完成惠州供电局大楼到二级单位百兆主干网络,信息点已达700多个,2000年通过自建光纤,实现与各县局2M SDH联网,2004年实现全市所有营业点联网。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宽带城域网络建设,惠州供电局的网络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市局本部、4个县(区)供电大楼、全市9座变电站和52个办公营业场所实现千兆联网,百兆到桌面。对于城域网暂未覆盖的场所,也采用通道租用的方式,实现了110KV及以上变电站、供电营业所、办公场所网络覆盖率100%。建设了基于SAN架构的存储备份系统,使得重要系统的数据集中存储和统一备份,大大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该局还部署了统一防病毒系统,制定了安全防护策略,实现基于IC卡证书的计算机域管理系统,惠州局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已基本构建。至2007年底,惠州供电局已运行的网络设备313台、信息点5550个、联网PC 2133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信息系统大面积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98年,该局启动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成用电、OA、财务等子系统,2000年5月,惠州局的计算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上级实用化验收。至此,惠州供电局应用系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至2007年底,已建成覆盖营销、生产、办公、财务、物流等业务的25个系统,数据已实现全市集中。其中营销系统经过多年建设,系统全市覆盖率已达100%,系统用户数2300个,管理电力客户数116万,抄核收、业扩、计量、用检等营销业务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更为有效的监控。OA系统实现了公文、合同电子流转,2007年底,OA系统用户数1400个,基层班(所)覆盖率100%,通过系统全局每年发文4000多件、收文14500多件、会签合同7600多件。
目前,95598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系统已实现全市集中运营,通过电话、传真、短信、Internet等多种方式,为全市客户提供电费查询、业务咨询、投诉建议、故障报修、发送错峰信息等优质服务。系统月均电话呼入5.8万个,月均短信发送14万条,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而生产MIS自投入运行以来,系统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并成功推广至该局基层生产班组,成为基层管理和生产监控的有效工具,该系统用户数660个,每月登录近万次。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固化了业务流程,规范了业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科学决策,在惠州供电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余雪棠 广 文
通讯员戴伟峰 邓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