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风景如画的龙门县城。
三十载艰苦奋斗,三十载不懈拼搏。如今的龙门,已成为一方投资创业热土和生态文明的沃土;如今的龙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成就瞩目: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蕴、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不断完善的产业基础……“愉悦”龙门奏响了科学发展的强音,谱写着开放、发展之歌。
经济发展全线飘红
综合增长率全省第一
今年上半年,处于黄金发展期的龙门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厚的一笔:综合增长率在全省县(市)中历史性地排名第一,创下龙门30年来含金量极大的“全省第一”;税收总收入、国税收入、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8亿元,比增13.6%。完成税收总收入2.32亿元,增长85.0%,增幅同比提高了43.1个百分点。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增长74.5%,增幅同比提升70.1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增长49.7%,增幅同比提升了105.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180万美元,增长13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5亿元,增长11.9%。
如今的龙门,洋溢着发展的活力,努力开创着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国家4A级风景区——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九重远眺”美景。
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森林覆盖率达71.9%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境内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岩洞奇伟,湖光山色,美轮美奂。全县地域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河流年均迳流量30.66亿立方米,是全国迳流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6.4万亩,水田21万亩,山地275万亩(其中25坡度以下山地30多万亩)。境内西南与从化、增城两市的交界处,有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7座。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9%,其中,国家森林公园南昆山、桂峰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6%以上,空气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10至21万个,有“天然氧吧”之称。
如今的龙门,生态更加优美,风景更加秀丽,置身龙门仿佛置身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中。
龙门农民画被誉为“世界艺术奇葩”,近年来在国内外大放异彩。这是龙门农民画《金秋》。
人文底蕴悠久深厚
龙门农民画被誉为“世界艺术奇葩”
“雪花顶上云粘草,翡翠湖中月浸湖,谁教腾身临锦绣,昆仑蜿蜒入龙门”龙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在焕发光彩。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界艺术奇葩”——龙门农民画一举踏进神圣的“奥运殿堂”,成为奥组委送客人的礼物,接受世界各地友人的欣赏品评,大放异彩。如今,龙门农民画已逐渐成为广东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古老而独特的民间习俗“舞火狗”对于研究原始崇拜、原始宗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目前,“舞火狗”已被评为中国和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省罕见的碉楼式古堡——香溪堡历经400年风雨而古韵犹存,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令世人啧啧称奇。此外,龙门还有石墩人民抗日遗址、江厦人民抗日遗址和南昆山的边纵东三支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革命史迹。
如今的龙门,深厚的人文底蕴在焕发光彩,艺术奇葩在绚丽绽放。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
山、水、泉、瀑、洞……龙门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龙门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突出的生态优势,按照建设“珠三角生态后花园”的总体定位,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全面实施“生态强县、旅游旺县”战略,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提升档次、争创品牌”的思路,以南昆山为龙头,加大旅游招商和宣传力度,打响了“森林度假、温泉养生”品牌,有力地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龙门引进了龙门温泉、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十字水森林度假村、天然温泉、富力温泉综合项目等一大批投资上亿甚至上十亿、二十亿元的大型旅游开发项目,已发展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森林度假、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全县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2007年,龙门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暨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国际高峰论坛,吹响了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号角。继而,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和龙门铁泉全国罕见地一次获评了三个国家4A级景区,香溪堡旅游区也获评国家3A级景区。并于2008年2月和9月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以及获评“广东省旅游特色县”,同步推出的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村旅游特色的镇村(永汉镇以及乌坭村、热水锅村、功武村、下坪村、嘉义庄村)也获得了“广东省旅游特色镇村”称号。
如今的龙门,旅游的魅力在全方位展示,旅游的成果在全方位惠民。
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龙门水泥产业更强、更环保、更节能。图为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实现节能环保、降耗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塔牌水泥余热发电一号机组。
产业基础不断完善
“三大水泥”项目和产业转移园区成为拉动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明确龙门发展定位,把加快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龙门后发崛起的主要着力点,科学制定并强力实施了“工业富县”战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工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全县经济增量提速、上档次发展。
一方面,继续把环球、塔牌、光大等三大水泥项目作为工业发展的重头戏来抓,着力抓好企业的增资扩产。今年1—9月全县水泥产量完成426万吨,同比增长19.2%,实现工业产值12.7亿元,水泥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2%。龙门县计划到2010年,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规模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约占全省水泥产量的25%,使之成为广东省主要水泥生产基地。同时在“三大水泥”企业中积极推广余热发电技术,多措并举,加大力度,尽快把能耗降下来。
另一方面,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契机,龙门充分利用其在区位、成本、资源、生态、人文、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强力推进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东莞桥头(龙门金山)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集中进园区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了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通过不断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宣传,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加快园区建设,力争把金山产业转移园建设成为示范性生态型工业园区,成为龙门新的经济“增长极”。
如今的龙门,描绘了一幅前景光明的工业蓝图,迈出了“工业富县”的坚定步伐。
<IMG src="/uploadfile/article/20107121245241714863.jpg" ">
中国惟一年桔之乡——著名品牌“岁岁红”年桔。
特色农业绿色天然
龙门年桔远销东南亚
龙门县有非常丰富而且很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资源,全县有近30万亩耕地,有“三高”农业示范基地170个;龙门年桔、麻榨话梅、龙潭笋竹、优质丝苗米等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特别是龙门年桔,已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历史。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龙门年桔。龙门年桔以橙红的鲜艳色、光滑的果皮、适中的甜酸度、适时的成熟期,早在八十年代就已远销省内外及香港、东南亚一带。目前,龙门县种植年桔面积近32万亩,成为龙门发展特色农业的主打产品,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成功摘取了“中国年桔之乡”的牌匾。“岁岁红”“南昆山”“华实”等年桔商标,商标产品均取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此外,该县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业,用发展旅游的思路经营农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出休闲农庄、观光果园、垂钓渔村、农家乐、农业科普园等游赏、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瑶族风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游、农家游,把龙门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拓宽农业的旅游、文化功能,使农民在农作物的成长期也能创造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特色农业与旅游实现互动发展。
如今的龙门,是一块丰收、富饶的沃土,百姓在其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实惠。
发展环境和谐稳定
社会治安和信访维稳工作获省市高度评价
近年来,龙门县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营造了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社会治安方面,该县紧紧围绕“平安、和谐、满意、放心”的工作目标,坚决落实严推、严抓、严防、严管、严打、严压、严控、严查“八个严”工作措施,牢牢驾驭治安大局。在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中,县委、县政府把“三基”工程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主导的战略性工程,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加大“三基”工程建设投入,3年来直接投入“三基”工程建设经费累计达1600多万元。通过努力,取得了“八个未发生”的显著成效:一是未发生民警违法违纪问题;二是未发生群体突发性事件;三是未发生一宗命案;四是娱乐场所未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和看场收数现象;五是旅游场所和游客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六是未发生涉枪、涉爆案件;七是未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八是未发生火灾伤亡事故,实现火灾事故“零伤亡”的目标。
营造和谐方面,县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清风气、正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享共建和谐,全力释放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创业的激情和能量。在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同时,龙门县积极推出大下访、信访代理、千名干部包村和人大代表责任区、政协委员促和谐等新举措。2008年7月至8月底,共有1800名领导干部参与了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努力避免和消除引发社会矛盾导致群众上访的隐患,全县未出现越级上访和发生群体性事件。
如今的龙门,是一块平安和谐的福地,群众在其中真正感到了踏实。
政府服务高效便捷
项目落户实行一名县领导负责一个项目一抓到底
龙门县属客家地区,民俗民风纯朴,群众热情好客,极具包容性与亲和力。近年来,龙门县紧紧围绕解放思想的主题,大抓村风民风建设和干部导向,向全县广大干部灌输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服务意识,全县上下营造了亲商、安商、扶商的氛围浓厚。县委、县政府坚持“赚钱多、身体好、麻烦少”的服务理念,在土地出让、产业准入制度和管理服务上制订多项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并于2008年成立了“龙门县投资服务中心”,为投资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手续办理、项目建设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的“全方位服务”和企业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等三大服务体系以及“一站式服务”。对已落户的项目,由一名县领导专门负责,实行全程贴身式服务。
如今的龙门,是一块创业的乐土,服务理念更深入人心,服务制度更为完善。(本报记者黄文韬 通讯员林立峰 徐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