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偏北部,属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山区县。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如何,事关全县小康社会进程。近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我县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增长形势较好。据我县对7个乡镇70户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63.48元,比上年同期增收310.40元,增长8.99%。
对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的形势分析,全县农民增收有几大亮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要真正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寻找新的着力点。
一、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
纵观全县情况,2005年全县农民增收的亮点主要呈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外出打工是增收的主要亮点
2005年农村住户资料显示,农民外出从业收入人均859.64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84%,比上年同期人均增收155.29元,增长22.05%,对当年人均收入的贡献率为50%,成为当年农民增收的主要亮点。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的力度。据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04年4月,局长亲自带队到农村对全县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全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1000人,其中有就业愿望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有8075人。该局马上采取了一系列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举措,当年就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4896人,占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61%,2005年又成功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5062名。二是外出人员打工的时间长。大多数外出人员,一般年初出去,年末才回家,中途待业较少。三是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劳动技能的提高,月收入有所增加。
(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经济收入显著增加
经过二十多年的农村经营承包和自主经营权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农民掌握了经营什么,种植什么赚钱,按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如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的农、林、牧、渔业中,扩大了林、牧、渔业的经营规模。2005年农民经营林业、牧业、渔业的收入人均305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8.1%,比上年同期增加79.85元,增长35.5%,对当年人均收入的贡献率为25.7%,三业中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28.2%和33.7%。
(三)农业税全免政策的落实让农民直接受益
2005年全省实行农业税全免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县农民兄弟均直接受益。有关资料反映,2004年全县征收农业税173万元,2005年免税后,全县农民直接受益173万元。按农村住房资料显示:2004年农民人均农业税赋59元,2005年农业税免收后,农民人均少支出59元,相对而言增加收入59元。
(四)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农民收入增长
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民从事三产业的人数增加,经济收入增长,尤其是分布我县南昆山、永汉、沙迳、龙田、地派各旅游景点的农民都纷纷从事贸易、餐饮和住宿服务业,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住户资料反映: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中从事三产业的人均收入737.78元,占当年人均收入的19.6%,比上年同期增收125.74元,增长20.54%,对当年人均收入的贡献率40.5%。2005年农民从事二产业的人均收入289.9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4%。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民人均收入1027.7元,比上年增加收入141.2,对当年人均收入的贡献率45.6%。
二、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农业本来就是弱质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当前农民要想得到大幅度的经济收入,存在着很多问题,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益不断下降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粮食价格目前稳中有降,必然导致粮食生产效益下降。住户资料反映,2005年农业产业中的种植业人均支出的生产费用为320.29元,占大农业(农、林、牧、渔)人均生产成本的76.6%。由于种植业的成本(主要是化肥、农药)价格上涨较快,使当年农民人均多支付20多元。据初步调查,2005年种植一亩水稻因农资价格上涨比2004年需多付40多元。目前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将受到影响,这都给农民增收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放缓
我县虽然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但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上珠三角沿海工业的更新换代,要求的劳动工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而我县农村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一技之能,虽然有愿望外出打工,但也较难实现。2005年在农村住户抽样总体中,总劳动力238人,初中及以下193人,占81.1%,高中(含中专)43人,占30.4%,大专以上仅2人,占0.8%。据了解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高,初中以下很难找工就业。同时外出打工的人员想得到较高的收入可能性不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民在这方面增加收入的难度。
(三)粮食生产对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趋缓
粮食生产在目前的条件下,尤其是耕地只会减少,不会增多,粮食产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局限性,风调雨顺亩产量在700—1000斤,如受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还会减少或失收,即使粮食丰收,对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也较缓慢。
(四)农产品价格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
2004年农产品价格全面回升,尤其是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作用。2005年农产品价格也稳中有升,但上升幅度明显下降且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至今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且低质的粮食价格开始回落。预计2006年靠农产品价格拉动农民增收的可能性较低。如目前龙门市场的优质米每市斤1.8元左右,而外省米每斤低0.3—0.4元,生猪当地市场收购价每公斤9—11元(按质论价),而外省猪流入龙门的市场价低1—2元。当地农产品大幅度涨价的可能性不大。
(五)政策优惠让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
2004—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实际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实行“三补贴,两减免”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较多。住户资料显示:2005年我县农民因减免农业税人均减负59元。2006年靠政策优惠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有限。
此外,农业靠天,如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同样受到株连。
三、寻找我县农民增加收入的着力点
要增加我县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议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劳动力素质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铺路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严重偏低,不能适应现代化当今的劳动岗位。为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劳动部门应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的培训,有目的地与发达地区的工厂、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按厂家用工要求培训熟悉各种岗位的劳动大军。同时对每年因辍学而加入农村劳动力大军的流失生,抓好培训的补救工作。只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抓好龙门农村劳动力输出,是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的好途径。
(二)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机制上找出路
要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获得持久的动力,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发展的道路。工业化、城镇化不仅是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单个农户获得更多生产资料的机会,还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以工补农的根本前提。只有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才能使农产品获得增值,使农产品找到市场。因此,要着力培育本地区的龙头企业,抓好本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加其附加值。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用工业化、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远出路。就当前龙门县而言,应抓好一、二间上规模的农产品(如橙、柑、桔、冬种蔬菜等)加工企业,为本地区农产品拓宽市场渠道。这既可增加产品价值,还增加当地税收,一举多得,利国利民。
(三)狠抓新技术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
先进的技术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使农民减少施肥量20%,可以发展生产改良土壤,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又如科技下乡要根据龙门水果发展规模大,种植面广的情况,组织农民学习种果技术,指导果农防治病虫害以及保水保肥保果等技术。类似这些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去组织,要求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通过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确保必要的科技推广经费等。
(四)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农业受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很大。农业要想丰收,靠风调雨顺,靠加大农业设施的投入。因此,要通过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以及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搞好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年中央特别提出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利民工程。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搞好村容村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农村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及时化解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扶贫帮困,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给农民增收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龙门县统计局 (潘启恩)